“辛弃疾生擒张安国”事件释疑——兼与王兆鹏先生商榷
本文选题:辛弃疾 切入点:张安国 出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生擒义军叛徒张安国为南宋词人辛弃疾生平的重大事件,但相关史料的记载颇有出入,有的将之记于王世隆名下。现当代的学者虽大多以辛弃疾为此事的"首功""主角",但或未详述理由,或者解释勉强。近期,王兆鹏先生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重回历史现场——辛弃疾生擒张安国始末考释》一文,对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具体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考证分析,但该文的观点及论证仍有可商榷之处。综合各方史料,擒叛骑兵队名义上的领导者应为王世隆,辛弃疾为谋士和随从的身份,扮演着队伍"大脑"的角色,其智谋为此次行动的成败关键。《魏胜传》中言张安国被擒的地点为济州以及对相关过程的描述具有合理性,不宜完全否定。
[Abstract]:Zhang Anguo, a traitor to the Rebellion, was a major event in the life of Xin Qiji, the poet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but the records of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are quite inconsistent. Some of them are recorded in the name of Wang Shilong. Although most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scholars regard Xin Qiji as the "leading role" in this matter, they either do not elaborate on the reasons or explain it reluctantly. In the near future, In Literary Review, Mr. Wang Zhaopeng published an article entitled "returning to the Historical scene-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Zhang Anguo's Live capture", and mad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textu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concrete process of this incident. However, the viewpoints and arguments in this article are still debatable.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data from all sides, the nominally leaders of the rebel cavalry team should be Wang Shilong and Xin Qiji as counselors and followers, playing the role of "brain" of the team. His wisdom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is operation. In Wei Sheng Zhuan, Zhang Anguo was captured in Jeju and the description of the related process is reasonable and should not be completely denied.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宋词编年史》(13YJC751010)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词体的唐宋之辩研究”(15BZW091)
【分类号】:K24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3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6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姜鹏;;宋初文治导向与经筵缘起[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5 杜林渊;张小兵;;北宋时期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森;;民间所谓的和田“羊脂玉”和敦煌五代文献中的“燕脂表玉”[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吴海波;;清代私盐立法问题探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8 林金树;;试论明代苏松二府的重赋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9 魏涛;;张载“以礼为教“思想渊源探析[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殷慧;肖永明;;北宋礼学思想发展的二重路径[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宫海峰;元代制度中的若干蒙古文化因素考察[D];南京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宋浩;论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D];湘潭大学;2010年
4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马英菊;范成大《石湖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诸葛瑞强;包拯司法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9 朱浩磊;查慎行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杨海花;《尔雅》词语与《汉语大词典》订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75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75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