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前期社会秩序的失范与重构
本文选题:金代 切入点:女真 出处:《北方论丛》2014年06期
【摘要】:金代前期随着政权的更迭,女真内地及辽宋故地均出现社会秩序失范现象,这种失范主要表现在传统权力体系遭受破坏,社会信仰危机显现,民生困顿、经济凋敝等多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金朝官方和民间社会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助于社会秩序重构的措施。金代社会秩序重构的官方路径主要在于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民间路径则以人伦亲情重构为重心,扶危济困,恢复民间信仰等也是必要手段之一。金代前期社会秩序重构的过程是一种由无序向有序过渡的渐变的过程,而旧辽、旧宋传统的儒释道思想及一些地域信仰也在其中助力匪浅。
[Abstract]:In the early Jin Dynasty, with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power, the phenomenon of the disorder of social order appeared in the mainland of Nu Zhen and the places of the Liao and Song dynasties, which wa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ower system, the crisis of social belief and the hardship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Economic depression and so on.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Both the official and civil society of the Jin Dynasty took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help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order. The official path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order in the Jin Dynasty was mainly to strengthen the state's ability to control the society, while the folk path focused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family.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order in the early Jin Dynasty was a gradual process of transition from disorder to order.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in the Old Song Dynasty and some regional beliefs also helped the bandit.
【作者单位】: 中国三峡博物馆;
【分类号】:K24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韩滨娜;;略论辽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J];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刘倩;;元西域人华化之先导蒲寿[悸踇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陈友冰;;论梅尧臣涉农诗的文学个性及其史学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王艳;;北宋汴渠水利工程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6 张显运;;宋代耕牛牧养技术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7 邱云飞;孙良玉;;宋代农业自然灾害史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8 夏宇旭;;金代农业科学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9 宋燕鹏;吴克燕;;我国古代蝗灾社会反应机制定型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10 马华阳;;宋代麦粟种植的南下及原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万明;;明代税票探微——以所见徽州文书为中心[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周兴涛;;宋代的武学博士[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李军;;晚唐凉州控制权转移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5 孙文政;孙仁;;金东北路界壕边堡建筑时间考[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4期(中国·齐齐哈尔金长城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6年
6 万明;;明代诏敕的类型——以明初外交诏敕为例[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7 杜林渊;张小兵;;北宋时期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杨森;;民间所谓的和田“羊脂玉”和敦煌五代文献中的“燕脂表玉”[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笃才;;中国古代判例考论[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10 张国庆;;论佛教对辽代经济的负面影响[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闫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5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孙昊;女真建国前社会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西亚;金代图书出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黄运刚;论金朝的括地政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王楠;李纲在桂事迹与诗文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魏蔚;关于契丹建辽的几个重大史实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霍旭东;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杨匡和;《傅与砺诗集》校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秀华;;唯物史观视域中人的个性与社会秩序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高峰;;社会秩序的基本属性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吴鹏森;传统社会秩序的建构及其特点[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4 李淑梅;现代社会秩序的确立与人的自主发展[J];南开学报;1998年04期
5 焦金雷;《从制度规范到社会秩序》:制度问题研究的新视野[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桑本谦;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与秩序——一种关于“社会秩序二元论”的技术性区分[J];文史哲;2005年05期
7 郭湛;王文兵;;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8 拉斐尔;永清;非文;;公正——一个复杂的概念[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0年09期
9 西尔维亚·瑟拉普;杜恺;;作为社会秩序概念的城市[J];都市文化研究;2005年00期
10 贾中海;苏丽华;;理性与社会发展秩序[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叶富春;王呈旭;李伟;;和谐的社会秩序与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性基础——关于中国特色发展路径的理性思考[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席酉民;王亚刚;;和谐社会秩序形成机制的系统分析:和谐管理理论的启示和价值[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曾志敏;;社会变革中的社会秩序:乌坎事件中的传统、自组织与政治[A];第六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彭小兵;;信任、社会资本积累与地震灾区的社会秩序重建[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席酉民;王亚刚;;和谐社会秩序形成机制的系统分析——和谐管理理论的启示和价值[A];2006中国管理学家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涂沙金;李爱武;;排队推动日活动与社会秩序建设[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刘晨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社会秩序构建——美国在多元文化下塑造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经验及其启示[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振;;社会哲学视野下的宽容内涵及其时代特征[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陕西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王康;营造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工程[N];陕西日报;2009年
2 吉林大学社会学系 董才生;社会学研究主题的深化:从社会转型到社会秩序[N];光明日报;2009年
3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刘少杰;展开中国社会秩序研究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2009年
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西南大学研究生部 张静 张陈;重温马克思的社会秩序思想[N];北京日报;2012年
5 黄卧云;社会秩序的瓦解与重建[N];经济观察报;2013年
6 牧歌;社会秩序:一个诠释人类历史的新框架[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静 西南大学 张陈;马克思的社会秩序观[N];光明日报;2012年
8 瞿信;依法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N];衢州日报;2011年
9 记者 唐琳;清明节期间全国社会秩序良好治安形势平稳[N];人民公安报;2013年
10 黄雯 本报记者 张守营;通往理想社会秩序之路[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峰;社会秩序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李超;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沈新坤;乡村社会秩序整合中的制度性规范与非制度性规范[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曲波;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社会秩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邱梦华;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合作与村庄秩序[D];上海大学;2008年
6 姜地忠;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宏权;社会秩序治理的最优构架[D];河北经贸大学;2007年
2 曾名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社会秩序的建立[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单敏;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社会秩序的建构[D];苏州大学;2007年
4 沈红云;农民的法律意识与农村社会秩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裕真;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农村社会秩序建构路径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樊端;工人集体行动形式的转变[D];中南大学;2007年
7 白小强;乡村社会秩序生成和社会关系调节的重要资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丽丽;网络社会秩序多元化治理结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蒋康香;农村社会秩序和谐研究[D];吉首大学;2013年
10 程莉;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秩序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84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84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