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关中旱灾及其影响初探

发布时间:2018-03-30 09:19

  本文选题:唐代 切入点:关中 出处:《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9期


【摘要】:根据地方灾害史料记载,统计出唐代关中旱灾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唐代290年的时间内,共发生旱灾112年次,可以按照旱灾发生的频率将唐代划分为五个阶段。关中旱灾的连续性特征非常明显,连续三年以上的干旱链现象突出。旱灾在月份和季节中的分布极不均匀,季节性连续干旱偏多。唐代关中旱灾灾情较为严重。频繁的旱灾给唐代关中地区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local disasters, the occurrence law of drought in Guanzhong of Tang Dynasty is statistically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290 years of Tang Dynasty, a total of 112 droughts occurred. According to the frequency of drought, the Tang Dynasty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The continuity of drought in Guanzhong is very obvious, and the drought chain of more than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is prominent. The distribution of drought in months and seasons is extremely uneven. The drought disaster in Guanzhong of Tang Dynasty is serious, and the frequent drought has brought great influence to the social lif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Guanzhong area in Tang Dynasty.
【作者单位】: 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XJC770006)资助
【分类号】:K242;P426.6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郁耀闯;赵景波;;唐代关中地区水涝灾害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8期

2 卜风贤;;西汉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自然灾害背景[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10期

3 乔光建;;北方干旱地区土壤墒情预测模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年01期

4 薛平拴;唐代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潘明娟;;古代旱灾及政府应对措施——以西汉关中地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6 曹尔琴;论唐代关中的农业[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英;唐代关中地区水旱灾害与政府应对策略相互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良宝;;战国韩魏铭文考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傅林祥;;晚明清初督抚辖区的“两属”与“兼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何丽华;东汉封君之封地地理分布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席成孝;;汉水流域行政区划在宋元时期的变化及其原因[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王天峰;;保定:五帝时代的历史舞台[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李姝;;陆机籍贯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李霁;;从《哀郢》中的地名看屈原的一段流放行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张宝秀;内蒙高原东南缘民族变动与经济开发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9 韩益民;;“郑伯克段于鄢”地理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魏隽如;张智海;;北魏柔玄镇地望考述[J];北方文物;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增午;;豫北长城遗址的探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9年第2期[C];2009年

2 姚乐;;关于汉盐渎县的几个问题[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铭;;唐代西北民族的“吐蕃化”及其对藏族形成的作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新峰;;明初辽东战争进程与卫所设置拾遗[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5 李花子;;明清时期中朝地理志对长白山及水系的记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6 刘勇洪;叶彩华;;区域农田精细化灌溉量预报研究及在北京地区的应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7 艾冲;;论唐代“河曲”内外驻防城群体的分布及其对北疆民族关系的作用[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8 李德杏;;医学史PBL教学的几点思考[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三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家葵;张瑞贤;孙晓波;;《神农本草经》药物产地研究[A];2000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1年

10 陈楠楠;;朱士行——汉地第一位开创中西文化交流的僧人[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包国滔;宋元明时期归善县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D];暨南大学;2011年

9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庄金秋;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静;两京地区新莽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刘洋娇;《明史·河渠志四》海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雪峰;山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规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涛;清代山东小清河沿岸的河患与水利建设[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彭兰花;清代江西闺秀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叶振超;CADAL中国文学编年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1年

7 朱丽娟;从《全唐诗》中看唐代桑蚕丝绸业的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岩;汉画“孔子见老子”的资源和制作[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黄苑野;战国秦汉上郡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秀尊;菊花寂寞晚仍开[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先进;唐代太宗朝荒政述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潘孝伟;唐代救荒措施总体特征[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03期

3 潘孝伟;唐代减灾与当时经济政治之关系[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4期

4 潘孝伟;唐朝减灾行政管理体制初探[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3期

5 刘俊文;唐代水害史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6 吴孔明;浅议唐代的自然灾害——读《资治通鉴》札记[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胡柏翠,周良才;论唐宋时期的社会救助及其历史影响[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卜风贤;周秦两汉时期农业灾害时空分布研究[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9 朱士光,王元林,呼林贵;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8年01期

10 周晓红;赵景波;;关中地区1500年来洪水灾害与气候变化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军;灾害危机与唐代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慰卿;唐代关中地区的水、旱灾害与水资源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柳敏;论唐政府的救荒[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谢翠维;唐代自然灾害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吴畅;唐玄宗时期荒政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王颜;论唐宋时期社会救助机制的变化及特点[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毅千;唐代官方救灾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孙明霞;唐代的社会救济政策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冯利兵;中国古代农业减灾救荒思想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志民,冯风;关中历史上的旱灾与农业问题研究[J];农业考古;1997年03期

2 ;气象消息 二十四年六月份[J];气象学报;1935年01期

3 李佩成;试论干旱[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4年02期

4 孙治中,,孙丽颖;哈尔滨市旱灾及抗旱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1995年03期

5 靳本道;甘肃旱灾与星球运动的关系[J];甘肃气象;1997年02期

6 霍路选,高铁英,苏庆林,薛锋;黑龙江省旱灾分析[J];黑龙江水专学报;1998年02期

7 萧抏;减轻旱灾危害的设想和对策[J];农业信息探索;1999年06期

8 袁嘉祖;近600年来我国北方的主要旱灾[J];河北林果研究;2000年04期

9 冯建维 ,房建 ,邓洪征;抗旱漫谈[J];水利天地;2001年10期

10 纪冰;安徽省水旱灾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J];灾害学;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修武;谢明昌;;台湾的灾变天气[A];2011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卢耀如;;对西南旱灾的思考及建议[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3 阿拉腾图娅;金阿丽;包玉海;包刚;;内蒙古旱灾系统风险诊断性评价研究[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袁子鹏;白人海;;东北夏季低温与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关系[A];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5 张伟兵;;山西省场次特大旱灾灾害链及减灾对策[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6:重大灾害链的演变过程、预测方法及对策[C];2008年

6 尹恒;;鄂西北旱灾分析及短期气候预测[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张彬;刘广才;;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途径与措施初探[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旱灾害风险管理[C];2005年

8 李艳萍;;玉溪市2005年旱灾分析[A];2006年玉溪市“生态立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焦建丽;周志刚;王军;;河南省干旱灾害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姚正兰;王君军;罗晓松;付云鸿;钱洁;谢刚;;遵义市2010年7月8-13日暴雨洪涝特征及影响评估[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宋振远 姚润丰 苏万明;久旱逢甘霖,焦虑虽去仍留“四问”[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曲阜师范大学 刘伟;中国古代旱灾的特点、社会影响与应对措施[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周涵维;张帆委员:实施水库清淤是应对旱灾的长效措施[N];农民日报;2009年

4 特约记者 马敏;云南肥企:销售困难 举步维艰[N];农资导报;2010年

5 后旗宣传部 供稿;后旗3000多万亩草场遭受旱灾[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8年

6 记者 李存才;冬麦区共抗特大旱灾[N];中国财经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国英 通讯员 汝凤君;草原气象为老百姓“遮风挡雨”[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8 记者 董磊;有效应对旱灾 减少旱灾损失[N];经济日报;2009年

9 蒙昌洪 重庆市水利局;对重庆2007年旱灾的思考[N];中国水利报;2007年

10 王汝堂 董振国

本文编号:16852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852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a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