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朝寒人仕进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1 03:19

  本文选题:魏晋 切入点:南朝 出处:《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摘要】: 寒人是门阀制度的产物,也是本文探讨的主体。与过去将其附着于门阀世族进行研究不同,本文主要以魏晋南朝时期正史入传寒人入仕状况的统计为基础,揭示出其仕进途径及变化规律,,主要有诸府辟召、州郡县佐吏、察举、中央政府征拜等入仕方式,其中诸府辟召、州郡县佐吏居于主要地位,察举及中央政府直接征拜入仕者较少。 就诸府辟召而言,其在战乱时期被辟召者较多,在其他时期较少,明显表现出时段性。其中,曹魏时期的寒人大多在曹操时凭借才学、武勇被辟召,被召者多至高位,多获封爵,其后则发生较大变化,辟召也演变为一种受官僚、世族子弟把持的起点较高的入仕方式,以致两晋时仍是如此。在此环境中的寒人只能于内乱或战乱等特殊时期获得被辟召机会,且除少数人以军功致显、升至五品或以上外,余者只能在低位徘徊,难获升迁。南朝时期,寒人多以文才学识、吏能、军功等被召,多能升至五品以上官位,并大量获得封爵,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寒人出任州郡县佐吏,曹魏时期仍多集中在曹操时,且多以吏能或军功致显。两晋时期则集中在西晋及两晋之际,其迁至高位者少,大多处于低位,获取爵位者则更少。南朝时期因州郡县佐吏呈著姓化趋势,寒人入仕之途再次受阻,转而以经学文才或军功被辟,但最终获得的官职、品级有明显差异。 察举制下的寒人一般以孝廉、吏职或特举被举,但以此入仕者少,并鲜能至显位,且自曹魏至两晋南朝呈逐渐减少趋势,表明该途径并非处于主要地位。 被中央政府征拜的寒人不多,且较多集中在两晋南朝时期。两晋时期所征多为才学、博学之士,也有以孝友、才干被征者,但难至显位。南朝时期则多以军功被征。由于军功的作用,南朝时期被征诸人大多居高位,获封爵。 寒人阶层是本时期重要的历史构成,通过对其仕进途径的研究,揭示其自身力量的发展变化,具有丰富魏晋南朝政治史内容的意义。
[Abstract]:The cold is the product of the door valve system and the main bod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









The cold in this environment can only get the opportunity to be called in the special period of internal strife or war , and the others can only stay at the low level and get promoted to five or more .









During the period of Jin Dynasty and Jin - Jin dynasties , the Han people concentrated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and the two Jin Dynasties . The two Jin period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and the two Jin Dynasties .









The cold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s usually held by Xiaolian , official or special , but it is not the main position to show that the way is not in the main position , but it is not only in the main position , but also can be brought to the prominent position and gradually decrease from the Cao Wei to the two Jin Dynasties .









The Han people who were taken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ere not much , and more concentrated in the period of the Sou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









The cold - person stratum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eriod , through the study of its official career path , reveals the development of its own power , and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Wei -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K23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聪,赵志坚;魏晋南朝妇女婚姻散论[J];齐鲁学刊;1997年05期

2 许琰;魏晋南朝山水诗管窥[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张泽梅;;论魏晋南朝时期的用“才”与用“德”[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3期

4 张敏;魏晋南朝抚恤制度述论[J];文史哲;2001年05期

5 李剑锋;;魏晋南朝志怪小说中的孔子形象[J];孔子研究;2008年01期

6 甄静;;论魏晋南朝士人忠孝观的倒错[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马晓峰;;魏晋南朝时期的堰埭建设[J];阅江学刊;2011年03期

8 孟繁冶;;汉魏晋南朝时期颍川鄢陵庾氏家族源流考[J];许昌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9 陶新华;;魏晋南朝的军府管理与地方变乱[J];史学月刊;2006年07期

10 梁文娟;;《世说新语》中的女性美[J];沧桑;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才;;试论魏晋南朝太子舍人、中舍人职掌的发展与变化[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高慧斌;;试析魏晋南朝家学兴盛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简修炜;夏毅辉;;魏晋南朝庄园社会的阶级结构述论[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4 王嘉川;;胡应麟论魏晋南朝史学——明代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之一[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杨济亮;;福州u嵜竦木裎幕頪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6 刘琳;;北朝士族的兴衰[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7 崔浩;;建国以来六朝军事研究综述[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金子修一;;关于中国古代举行即位仪礼的场所[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五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胡沧泽;;闽南人的性格特征[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10 ;编者话[A];第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顾荣 实习生 李薇;天寒人心暖 温馨帮贫困[N];西安日报;2009年

2 记者 丁铭;天寒人心暖 雪深情更深[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3 本报记者 魏爽;天寒人心暖 惠民情更深[N];青海日报;2010年

4 黄毅;四川:医药进农家 天寒人心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杨伟 温婕 通讯员 魏国英 贾奉忱;天寒人不闲 果树管理比优秀[N];石家庄日报;2008年

6 本报经济新闻采访部;创卫: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N];焦作日报;2009年

7 咏梅;电视进万家 天寒人心暖[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8 本版编辑 李林 徐桂云 胡浙洪 豫研;湖北、河南:地冻天寒人心暖[N];中国老年报;2008年

9 记者 陈里雅;送来冬日里的温暖[N];温州日报;2010年

10 通讯员梁晨霄;隆冬岁寒人心暖[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琼英;魏晋南朝寒人仕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汪清;两汉魏晋南朝州刺史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3 陶新华;魏晋南朝中央对地方军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D];北京大学;2000年

4 赵雷;士族与魏晋南朝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左华明;整合与破裂[D];武汉大学;2010年

6 陈琳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89年

7 徐冲;“汉魏革命”再研究:君臣关系与历史书写[D];北京大学;2008年

8 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1996年

9 周景勇;中国古代帝王诏书中的生态意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何学森;论行书的形成与风格演变[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慧娟;刘宋王朝寒人的兴起[D];山西大学;2010年

2 邹学莉;魏晋南朝表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谭玲;魏晋南朝骈体公牍文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段娟娟;魏晋南朝士大夫旅游活动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马仲春;魏晋南朝会稽四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书萍;魏晋南朝的琅琊王氏家族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吴露艳;魏晋南朝雅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付国良;魏晋南朝草诏制令制度变化述略[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邹方程;从《颜氏家训》看六朝书法[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莉莉;南朝恩P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93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93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d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