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前期清政府情报工作片论
本文选题:中法战争 切入点:李鸿章 出处:《理论月刊》2014年09期
【摘要】:在中法战争前期,清政府在冲突前线和外交领域存在着一个若隐若现的情报工作网络,此情报工作网络由李鸿章着手建立,以轮船招商局为重要载体,诸多军政、外交人物参与其间。战前的情报搜集、对刘永福及黑旗军的招揽、中法外交交涉、清廷中枢决策的情报依据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此情报工作网络。可以说,这个情报工作网络在战争前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却也有明显的缺陷和问题。但在战争规模扩大后,因轮船招商局管道断绝、李鸿章回籍等原因,此情报工作网络最终瓦解,给清方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本文即希望通过对清政府在中法战争前期情报工作的历史考察,从不同角度对中法战争历史进行梳理,并以此为切入点,管窥清政府此时段内政治军事系统的运作。
[Abstract]: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Sino-French war, the Qing government had a hidden intelligence work network in the front line of the conflict and in the diplomatic field. The intelligence work network was set up by Li Hongzhang and took the ship Merchants Bureau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and many militar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Diplomatic figures participated in the process. Intelligence gathering before the war, solicitation of Liu Yongfu and the Black Banner Army, diplomatic negoti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France, and intelligence basis for the central decision-making of the Qing court all depended to a large extent on this intelligence work network. This network of intelligence work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war, but it also had obvious defects and problems. However, after the scale of the war was expanded, due to the end of the pipeline of the Shipping and Merchants Bureau and the return of Li Hong, the network finally collapsed. This article hopes to comb the history of the Sino-French war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rough th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lligence work of the Qing government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Sino-French war, and take this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A glimpse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ystem during this period of the Qing governmen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基金】:北京大学JUN政科研基金
【分类号】:K249;E8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显成;李鸿章督直期间的抗灾救灾实践及其教训[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黎俊祥;晚清新政的困境——以官制改革为中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江立新;洋务运动与晚清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汤奇学,孟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5 王存奎;略论中国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势观[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6 陈勇勤;晚清知识分子褒贬荀子的背后[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7 贺金林;清末僧教育会与寺院兴学的兴起[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8 吴宝晓;;19世纪的地方政府与荒政——兼论李鸿章在直隶的赈灾活动[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9 李忠萍;;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人才思想探析[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10 陈兆肆;;清代法律:实践超越表达——以衙役群体运作班房为视角[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戍杰;;斯密动力、国家能力与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周其厚;刘亚民;;洋务派与中国近代矿业的兴起[A];地质学史论丛(3)[C];1995年
3 杨涛;;构建公诉一体化工作机制探讨[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4 钟文典;;近代龙州四题[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国平;;略谈江苏现代化启动的“非制度化推动”[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逄增玉;苏奎;;城乡文明对立下的“城市外来者”形象[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国辉;;论开平、滦州煤矿的创建、发展和历史结局[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8 徐元基;;周学熙资本集团研究的几个问题——读《周学熙传》[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9 魏永理;司俊;;中国近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述略[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10 易惠莉;;日本汉学家冈千仞与王韬——兼论1860~1870年代中日知识界的交流[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梁辰;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南开大学;2010年
5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6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玲玲;漠河金矿官督商办经营研究(1888-1900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媛媛;京汉铁路早期经营研究(1895-1912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维根;《中国新报》的宪政思想宣传[D];湘潭大学;2010年
7 付中玮;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程冰莹;近代江南丝绸装饰纹样的流变及其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D];江南大学;2010年
10 王占友;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律师职业道德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霞;;企业文献管理和情报工作[J];青年思想家;2001年03期
2 何立波;;邹大鹏与东北情报战[J];传承;2009年07期
3 郭彩虹;;美国内战中的情报大战(上)[J];环球军事;2006年10期
4 于继增;;关露:谍海沉冤四十年的悲情人生[J];文史博览;2007年08期
5 马克家;;浅论刘伯承的抗日游击战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蔡明;;“红色间谍”陈曼云[J];人民文摘;2011年08期
7 傅小强;;美国的对华情报战[J];环球人物;2008年06期
8 李祜新;;忆傅江[J];情报理论与实践;1981年02期
9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召开社会科学情报工作座谈会[J];蒙古学信息;1986年01期
10 孙果达;;中央红军长征与情报工作[J];百年潮;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武二妮;;新形势下核情报工作的思考——审时度势,整合资源,开拓创新,快速提升核情报工作水平[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10册)[C];2009年
2 李凤英;马立毅;;加强科研院所情报工作的思考[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10册)[C];2009年
3 张钦寿;;在敌伪据点里做情报工作[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思考——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论文集(二)[C];2005年
4 林端宜;;开展对台情报工作之我见[A];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上册(1988~1994)[C];2007年
5 周全喜;;主体因素在高校情报信息资料工作中的影响[A];高校信息文献开发与利用——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第6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6 符新光;;情报工作与情报工作创新[A];四川省电子学会情报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强;吕瑾瑜;;浅谈企业图书、档案、情报工作一体化管理[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下册)[C];2007年
8 武尽法;;新四军五师暨鄂豫皖军区的统战情报工作概况[A];铁流11——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C];2007年
9 蔡翼虎;;做好联络情报工作 积极打击日寇伪军[A];老兵话当年(第十辑)[C];2006年
10 于金慧;赵桂香;张玉萍;路晓静;;大胆改革 不断创新 开拓情报工作新局面[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晶璐;印度否认情报工作“不给力”[N];东方早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苏力;邝辉:情报工作并不浪漫[N];珠海特区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唐见端;交换间谍是个错误[N];文汇报;2010年
4 记者 杜文娟;“目前查办的案件只是冰山一角”[N];人民日报;2006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武寅;社科情报工作始终必不可少[N];南方日报;2008年
6 本报专稿 莫林;美国情报工作外包给私人贩子[N];世界报;2006年
7 张增毅;情报优势与竞争优势[N];中国信息报;2003年
8 任斌 王春;甘为航船当罗盘[N];科技日报;2006年
9 闵丽男 李世祥;我国国际税收情报工作取得新成果[N];中国税务报;2006年
10 杨丹志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博士);美拿情报牵制韩国[N];中国国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宇;足球运动竞赛情报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2 宋涛;冷战初期美国中央情报局研究(1947-1961)[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劳开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上海情报工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育艳;20世纪中西文献学发展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3 尹文卉;新军事变革影响下的军事情报学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婷婷;情报工作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模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5 邹滨涛;大连海关缉私情报信息管理系统规划[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成增;媒介演变及整合对基于载体观的情报理论与实践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沁;我国反洗钱情报工作的探讨[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于江杨;篮球竞赛训练情报系统构建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亮;转型中的美国情报系统(2001-2009):前景与挑战[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9年
10 任一荣;军事声像情报系统的建设方案及其实施管理[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95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95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