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违于礼教与宗教之间——《钦定大清刑律》“发掘坟墓罪”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1 17:39

  本文选题:发冢律 切入点:钦定大清刑律 出处:《清华法学》2014年06期


【摘要】:发冢律是清末礼法之争重点关注的罪名之一。立法者制定《钦定大清刑律》时,用以取代发冢律的是"关于坟墓罪"(该刑律颁布时,定名为"发掘坟墓罪")。相对注重礼教的发冢律,移植自日、德刑法的"发掘坟墓罪"不仅刑罚大为减轻,且被归为宗教信仰范畴的犯罪。但该罪正文对尊亲属坟墓、尸体特加保护的内容,及与该罪有关的《暂行章程》第2条的规定,均可见伦纪纲常之影响。这反映了"发掘坟墓罪"的立法宗旨依违于我国礼教伦理与西方宗教文化之间。此一摇摆表明"发掘坟墓罪"的制定者在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中,寻找该罪立法意义之所在的努力与纠结。
[Abstract]:When the legislator made the Criminal Law of Qing Dynasty, the law was used to replace the law of the tomb (when the criminal law was promulgated, It is named "the crime of excavating the grave". The law of grave grave, which pays relatively attention to the etiquette, is transplanted from Japan. The crime of excavating the grave in the German criminal law is not only reduced in penalty, but also classified as a crime of religious belief. But the text of the crime deals with the grave of respect for relatives. The contents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body and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2 of the provisional statute relating to the crime, This reflects that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of "excavating grave crime" is contrary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ethical ethics and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 This swing indicates that the maker of "excavating grave crime" is in the legal culture of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process of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To find the legislative significance of this crime efforts and entanglement.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9;K249;D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冯尔康;;清代宗族祖坟述略[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2 俞江;倾听保守者的声音[J];读书;2002年04期

3 菲利普·阿里埃斯 ,冯学俊;教堂与墓地[J];法国研究;2003年02期

4 西原春夫,林亚刚,李国胜;日本与德意志刑法和刑法学——现状与未来之展望[J];法学评论;2001年01期

5 陈新宇;;《钦定大清刑律》新研究[J];法学研究;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新华;;近代中国工具性宪法及其法文化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吴春梅,王邦翠;立宪派与清廷决裂时间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王开玺;1907年安庆起义与晚清政局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4 朱立元;路程;;新时期朱光潜美学思想中实践观念的发展及其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黎俊祥;晚清新政的困境——以官制改革为中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卞修全;清末地方自治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2期

7 苏全有;;论清末的省界观念[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8 王志龙;;近代安徽族田经营研究[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9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刘道胜;凌桂萍;;明清徽州分家阄书与民间继承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施戍杰;;斯密动力、国家能力与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正中;;中国国际私法词源考[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私法卷)[C];2006年

4 赵云田;;清至民国管理蒙古事务机构的演变[A];蒙古史研究(第六辑)[C];2000年

5 唐仕春;;清朝基层社会法秩序的构建:会馆禀请与衙门给示[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6 康春华;许新民;;清末新政与云南辛亥革命[A];云南省社科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文集[C];2011年

7 曹薇;;浅谈教唆犯罪立法重构[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2辑)[C];2006年

8 肖光辉;;法律移植及其本土化现象的关联考察——兼论我国法的本土化问题[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C];2000年

9 李拥军;;现代西方国家性犯罪立法的特点与趋向——以完善我国当代性犯罪立法为旨归的考察[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10 刘瑞;;大陆法系刑法理论对民国初年刑事立法的影响[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大陆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8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U,

本文编号:1696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96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e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