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善灾决策形成机制研究——以乾隆五十三年荆州大水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01 20:05

  本文选题:清代 切入点:乾隆 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本文以乾隆五十三年的荆州大水为例,通过分析中央和地方官员围绕水灾原因的争论和水利决策的形成过程,来探讨有清一代政府在水旱灾害过程中的决策形成机制,以此表明清代善灾决策的形成并非建立在制度化的信息搜集上,而是依靠政府官员的主观判断、情感取向和个人经验,而这些因素通常受到社会舆论和政治、经济等压力的影响,因此更多时候,善灾决策的形成并不是为了解决水旱问题,而是出于社会稳定和政治斗争的目的。而政府官员在水利决策过程中的信息缺失,暴露了清代荒政各种制度中对于信息搜集、监测和分析的缺失。
[Abstract]:Taking the Jingzhou flood in 53 years of Qianlong as an example, by analyzing the debate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officials about the causes of floods and the forming process of water conservancy decision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of the Qing government in the process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This shows that the formation of good disaster decision-making in the Qing Dynasty is not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information collection, but on the subjective judgment, emotional orientation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which are usually subject to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s. Economic and other pressures, so more often than not, good disaster decisions are formed no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loods and droughts, but for the purpose of social stability and political struggle. And the information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n water conservancy is missing. It exposed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collection,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in various systems of famine administration in Qing Dynasty.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49.3;X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倪玉平;试论清代的荒政[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万谦;王瑾;;1788年洪水对荆州城市建设的影响[J];华中建筑;2006年03期

3 徐凯希;;乾隆五十三年的荆州大水及善后[J];历史档案;2006年03期

4 倪玉平;水旱灾害与清代政府行为[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5 朱浒;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J];清史研究;2003年02期

6 杨明;清朝救荒政策述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7 叶依能;清代荒政述论[J];中国农史;1998年04期

8 邵永忠;二十世纪以来荒政史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03期

9 何炳棣,巫仁恕;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媛媛;;明清徽州水旱灾害研究[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2 刘峰;王庆峰;;论清代玉米种植对救荒事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3期

3 奚丽芳;;清乾隆朝荒政研究述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4 佳宏伟;清代陕南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变迁之关系试探[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5 张健;曹志红;;清代安康地区水灾的时空分布[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周俊红;;论高斌督直期间的赈荒举措[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郭华,苏布达,原峰,郭业友;荆江分蓄洪区防洪基础信息演示系统的构建和运行[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8 李卓仑;董春雨;杨煜达;满志敏;;186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灾时空分布及天气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9 潘威;王美苏;满志敏;崔建新;;1644~1911年影响华东沿海的台风发生频率重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2期

10 朱圣钟;;明清时期凉山地区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吴海波;;两淮盐商与清代文教事业[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2 王雪萍;;论扬州盐商的儒贾性[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万谦;;江陵古城防洪规划的历史经验考察[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朱浒;;“丁戊奇荒”对江南的冲击及地方社会之反应——兼论光绪二年江南士绅苏北赈灾行动的性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5 吴海涛;于文善;;近代淮河流域灾害与社会保障[A];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区域社会[C];2011年

6 李元祯;;慈善捐赠能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吗?[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超;我国城乡经济关系的历史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卫崇文;先秦时期应对灾异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宏;基于国民财富损失控制的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李辉;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国家与民间救灾措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范斌;植硅体记录的巢湖流域环境变化及其灾害事件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郭艳茹;明清王朝治乱循环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7 汪志国;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王加华;近代江南地区的农事节律与乡村生活周期[D];复旦大学;2005年

9 武艳敏;民国时期社会救灾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王宏伟;晚清北京社会救济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文静;基于城墙遗址保护利用的荆州环城公园建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管慧雯;民国时期河南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秀红;姚碧、汪志伊的《荒政辑要》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奚丽芳;清乾隆朝荒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王德硕;传教士与丁戊奇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林焕鹏;清代广州府自然灾害与防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张银娜;光绪“丁戊奇荒”与地方政府应对[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国珍;清代陇东地区自然灾害与农耕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锐;两汉关中地区自然灾害与政府应对策略相互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虹;清末直隶协赈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阳光宁,汪志国;周馥与直隶河道的治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商鸿逵;康熙南巡与治理黄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3 徐凯 ,商全;乾隆南巡与治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6期

4 康沛竹;灾荒与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J];北方论丛;1995年06期

5 李文海;林敦奎;周源;宫明;;晚清的永定河患与顺、直水灾[J];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03期

6 周炜;;西藏19世纪以来的水灾——西藏水灾档案研究[J];中国藏学;1990年03期

7 唐锡仁,薄树人;河北省明清时期干旱情况的分析[J];地理学报;1962年01期

8 萧廷奎;关于“河北省明清时期干旱情况的分析”一文的商榷意见[J];地理学报;1962年04期

9 乔盛西;湖北省历史上的水旱问题及其与太阳活动多年变化的关系[J];地理学报;1963年01期

10 萧廷奎,彭芳草,李长付,周拔夫,盛福W,

本文编号:1697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97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5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