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儒家化”与魏晋以来的“制定法运动”
本文选题:法律儒家化 切入点:制定法运动 出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摘要】:自汉魏之际到盛唐这四百余年的法制史上,出现了一个连绵不绝和逐浪高涨地强调制定法(法典)作用和地位,而后又迅速消退衰落的历史运动。本文以此为背景,围绕着"为什么制定法运动开启于魏晋时期"的问题,集中讨论了"法律儒家化"进程对于当时《律》、《令》形态进化、法典在司法过程中作用和地位强化的影响。重新审视了"法律儒家化"命题的内涵和背景;分析了魏晋时期把儒经所示礼法关系准则及相关理念贯穿于《律》、《令》,由此推动其体例较之秦汉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史实;讨论了法律儒家化进程所据古文经学的形态,及其甚有利于制定法理念和实践不断展开的性质;明确了当时修撰礼典与制订《律》、《令》相互关联,遂使制定法运动与法律儒家化进程得以相伴扩展的趋势。
[Abstract]:From the time of the Han and Wei dynasties to the flourishing Tang Dynasty, there appeared a historical movement in which the role and status of the enactment law (code) was emphasized continuously and rapidly, then subsided and declined rapidly. This paper takes this as the background. Focusing on the question of "why the law-making movement began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cess of "legal Confucianization" in the form of "Law" and "order" at that time. The influence of the role and position of the Code in the judicial process. The connotation and background of the proposition of "legal Confucianization" are re-examin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facts that the rules of propriety and law and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Confucian scriptures were run through the "Law" and "order"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which promoted the great changes in its styl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discussed the forms of the ancient Confucian classics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of legal Confucianization. It is very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law making, and it clarifies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compilation of ritual code and the making of "law" at that time, so that the process of making law and the process of law Confucianization can go hand in hand with the trend of expans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D929;K23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杰;;《尚书大传》称名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4年01期
2 舒秀明;廖艳;林殷;张聪;张玉苹;张煜;;试论《备急千金要方》四时五味观的“时”与“味”[J];北京中医药;2013年12期
3 魏代富;;先秦两汉四夷乐舞及其与中原舞蹈的交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4 任伟;;敦煌碑铭赞文献题记纪时用法考述——兼谈敦煌文献的纪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5 颜春峰;汪少华;;《周礼正义》楚本、中华本误改辨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陈鹏;马兰兰;;析原始儒家道德理论演变的关键[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林文华;;试析汉字中蕴含的古代婚姻文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8 王利明;;《左传》所载列国卿大夫出奔得谥者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02期
9 张礼永;;大学之师与启蒙之师谁可谢——1933年上海文坛关于师道问题论争的回顾与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06期
10 刁生虎;王晓萌;;从称谓语及特定词看先秦婚制婚俗——以《诗经》为中心的探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郑晨寅;;黄道周奏疏用《易》研究[A];海峡两岸之闽南文化——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葛辉;;曹雪芹佚文绘画自然美学思想研究[A];江苏省美学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3 邓曦泽;;论和平函数与和平系数——关于和平程度的计算法[A];“十二五”的中国外交:创新与发展——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士;郭嵩焘洋务观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2 张雪;木兰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3年
3 张文亭;《抱朴子》文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4 张继刚;两汉中坚社会势力略论[D];南开大学;2013年
5 蒋忠华;论儒家的生物多样性智慧[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6 徐明生;道教“三一”义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7 齐丹丹;《周礼》所见学校外教育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王玉喜;爵制与秦汉社会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9 李宜蓬;诗可以群—唐前诗群互动现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郭玉;程敏政诗文创作与《明文衡》编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杏;北宋真宗朝的祥瑞文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2 陈晓静;两汉孝治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3 龙雁;嵇康自然观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雷兴鹤;清代甘肃陇东农业经济与社会[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殷苗苗;汉代胎教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特征[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吕靖;唐代女性诗歌之女性意识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7 颜莉;《女诫》伦理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8 唐笑琳;《说苑》生死考验主题故事研究[D];渤海大学;2014年
9 何大海;《白虎通》谶纬类文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
10 郑雯心;琵琶曲《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比较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问题与方法[J];哲学动态;2003年10期
2 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对于儒家的一种新的解释方式[J];哲学研究;2001年01期
3 李智伟;;法之儒化——浅谈儒家对法家的改造[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4 田莉姝;论汉朝法律儒家化的体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杜玉奎;李文玲;;论汉代法律的儒家化[J];管子学刊;2006年02期
6 田广清;;从“礼”和“礼治”,看儒家秩序设计中的制度性资源——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视阈[J];原道;2006年00期
7 郑杰;;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儒家化[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8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修订版)[J];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07期
9 陈德述;一部开拓性的学术佳作——评《儒家法思想通论》[J];四川社科界;1993年01期
10 陈德述;一部开拓性的学术佳作──评《儒家法思想通论》[J];孔子研究;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润新;;论当代社会儒家价值观的意义[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2 聂秀娥;;论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影响[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3 张海峰;周会蕾;;唐朝法律与佛教关系探析[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法与宗教的历史变迁[C];2010年
4 金禹彤;;高丽礼制对唐宋五礼体系的效法与变异[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秋风;儒家复兴首当感谢农民[N];中国经营报;2012年
2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张守东;儒家的法律化与法学的儒家化[N];法制日报;2003年
3 梁涛;儒家的制度化存在[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干春松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礼法合治建构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罗洪启;从北魏时期的一则案例解读中国法律[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本刊编者;中国:法律与社会[N];法制日报;2008年
7 ;儒家礼文化及其现代回响[N];解放日报;2014年
8 范忠信;中华法系问题的新诠释[N];文汇报;2001年
9 记者 邵肖梅;当代儒家法学奠基人[N];绍兴日报;2008年
10 著名思想史家、西北大学原校长 张岂之;把“死历史”看成“活历史”[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红太;中国刑律儒家化的标准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白华;儒家礼学价值观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3 汪荣;经学刑德观与汉代法律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涛;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端[D];吉林大学;2007年
2 顾章慧;南朝司法儒家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3 李云龙;儒家军民观的宪政思考[D];中山大学;2010年
4 马越;试论北魏法律儒家化的进程[D];郑州大学;2013年
5 徐琼琼;儒家礼法思想对我国当代构建法治国家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张忠义;北魏司法制度儒家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宋洁;魏晋南北朝法律的儒家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际亮;浅论中国传统刑律儒家化[D];苏州大学;2009年
9 刘社锋;儒家价值体系及其具体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00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00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