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文献与文物视野中的“孔穴与胜境”
本文选题:孔穴 切入点:胜境 出处:《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03期
【摘要】:在汉魏六朝时期的文献中,存在一个由孔穴或者罅隙进入胜境、洞天世界的叙事主题。相应的,在这一时期的文物上,其形制结构也有孔穴的设置,意在藉此进入仙界或者天堂等美好世界。在抽象的意义上,由孔穴通往胜境,实际上象征了由一种生命模式(或生存空间)向另一种生命模式(生存空间)的转变。
[Abstract]: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there is a narrative theme from the hole or crevice to the world of victory.Accordingly, in the cultural relics of this period, its shape structure also has the hole setting, through which it is intended to enter the beautiful world such as the celestial realm or heaven.In an abstract sense, the transition from one kind of life mode (or living space) to another (living space) is actually symbolized by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hole to the scenic spot.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
【分类号】:K234;K235;G2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钱国祥;;由阊阖门谈汉魏洛阳城宫城形制[J];考古;2003年07期
2 仝涛;魂瓶所反映的宇宙观念[J];南方文物;2003年01期
3 汤惠生;;sΑ€凇佳ㄒ约疤阌⊙一璠J];民族艺术;2011年03期
4 叶舒宪;;中国玉器起源的神话学分析——以兴隆洼文化玉sξ齕J];民族艺术;2012年03期
5 杨义;汉魏六朝志怪书的神秘主义幻想[J];齐鲁学刊;1991年05期
6 赵殿增,袁曙光;“天门”考——兼论四川汉画像砖(石)的组合与主题[J];四川文物;199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洽;柳毅故事的文化解读[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2 李正学,王建萍;《李寄》主题刍议——兼议六朝文学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3 张文澍;从《聊斋志异》中“女强人”形象看蒲松龄之妇女观及伦理思想[J];蒲松龄研究;2005年03期
4 王恒展;;《毛大福》本事考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5 王平;;《醒世姻缘传》与《聊斋志异》俗信描写之比较[J];蒲松龄研究;2010年03期
6 曾良;蔡俊;;从词汇系统看中古汉语词义训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陆学莉;;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的嬗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阚绪良;;《后汉纪》校读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孙芳芳;;道教对魏晋南北朝人鬼恋小说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丁伯林;纪永贵;;“董永遇仙”故事系统中傅员外形象的叙事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巍巍;;闽台民间信仰中神圣性的构建——以保生大帝信仰为例[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2 杨爱国;;五十年来的汉画像石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3 顾森;;渴望生命的图式——汉代西王母图像研究之一[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江风;;汉画玉璧图像的文化象征[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赵殿增;袁曙光;;略论三星堆文化与四川汉画的渊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曾繁模;;四川新津汉画像石的初步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黄剑华;;从汉代画像看两汉时期的鬼神信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黄佩贤;;汉墓画像遗存所见的天界[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赵殿增;袁曙光;;“天门”是汉画神仙思想的集中体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赤银忠;;巴蜀地区汉画像墓中的黄泉仙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5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志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语言形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宫锦汝;基于古今文献的脐疗法在儿科中应用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丽;苗族崇龙习俗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语义浅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冬冬;崔府君故事流变论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涓;突厥语文学与汉语文学殉情故事人物变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敏;《杜骗新书》新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侯晓珊;南朝诗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伟;《搜神记》复音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林萍;南宋江西地区民间祠神信仰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张炯;云南基督教堂及其建筑文化探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盖山林;蒙古高原史前动物蹄印岩画探索[J];北方文物;1985年03期
2 徐伯元;常州博物馆收藏的堆塑罐[J];东南文化;1994年03期
3 周庆基;说s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朱伯谦;林士民;;我国黑瓷的起源及其影响[J];考古;1983年12期
5 杨虎;朱延平;孔昭宸;杜乃秋;;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年10期
6 徐定水;金柏东;;浙江平阳发现一座晋墓[J];考古;1988年10期
7 郭治中;索秀芬;包青川;;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3年07期
8 杨虎;刘国祥;;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及相关问题探讨[J];考古;1997年01期
9 华国荣;;江苏南京市江宁县下坊村发现东吴青瓷器[J];考古;1998年08期
10 朱乃诚;;红山文化兽面sπ斡袷窝芯縖J];考古学报;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景文;;从《隋志》到《宋志》看汉魏六朝别集的散佚[J];史学月刊;2011年02期
2 白国红;2001年先秦史研究概况[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04期
3 张海楠;“河西”含义在汉魏六朝的变迁[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郭炳洁;;从释奠礼的演变看汉魏六朝“师”政治地位的变化[J];学术交流;2011年07期
5 胡振宇;1994年先秦史研究概况[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04期
6 孙丽莉,燕良轼;汉魏六朝的智能心理思想——从“学知说”到“众智说”[J];学术交流;2001年04期
7 白晓萍;;宋南渡初年的社会文化心态——“渡江文物追配中原”的文化重建理想[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8 董宏征;又采;罗矛昆;;西夏 神秘王国的昔日辉煌[J];宁夏画报;1995年01期
9 董少新;互证以求真——试谈《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之史料运用[J];学术研究;2000年03期
10 陈平;;少林僧兵沪上抗倭行迹考[J];上海文博论丛;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吉和;;《元代西夏遗民文献〈述善集〉校注》述评[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2 王政尧;;《燕行录》:17~19世纪中朝关系史的重要文献[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吕文郁;;西周王畿采邑新证[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4 吉田顺一;;汪罕与铁木真的后期关系——结为父子的传说的分析[A];蒙古史研究(第四辑)[C];1993年
5 魏定榔;;陈第《东番记》评述[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6 任道斌;;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简介[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7 白洪希;;崇谟阁与《满文老档》[A];满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8 陈捷先;;《旧满洲档》前言(节录)[A];满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9 管恩然;;春秋时代莒子家世及莒国大事考释[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万依;;清代宫俗与京师民俗[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198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铁波乐;端方文物传奇(二)[N];经济日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王丽敏 采写;我市首次进行工业文物普查[N];抚顺日报;2006年
3 铁波乐;端方文物传奇(一)[N];经济日报;2003年
4 任小虚;莅新视察文物保护工作[N];新乡日报;2006年
5 兰兰;有生命的文物[N];中国档案报;2000年
6 张郁明;文物的聚散[N];扬州日报;2006年
7 通讯员 张军剑;呼图壁双性石人正式命名“女阴男根石人”[N];昌吉日报;2006年
8 王向杰;河南召开全省文物经营管理工作座谈会[N];中国文物报;2006年
9 记者 胡弋、通讯员 后加升;广水段新发现9处文物[N];湖北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张润东;定陵发掘50周年文物特展[N];华夏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玲娣;汉魏六朝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敖拉;从《旧满洲档》到《满文老档》[D];内蒙古大学;2005年
3 任思亮;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庞小霞;商周时期邢都邢国邢地综合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龙小松;冲突与融合——金代文化的变迁[D];浙江大学;2008年
6 陈一风;《孝经注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雪莉;宋代服饰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金信周;两周颂扬铭文及其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周粟;周代饮食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燕;汉魏六朝颍川庾氏家族与文学[D];厦门大学;2007年
2 魏俊杰;十六国文献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吴玉娴;从明清文献看外来植物的引进与传播[D];暨南大学;2007年
4 曾毅;文献与人事:春秋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两条线索[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5 姜翠屏;秦汉时期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敏;从《新中国出土墓志》中再现明代女子的婚姻家庭生活[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奇博;莒国历史和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鲍一铭;汉代城市人口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苏小华;文献所见唐东都制度考略[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赵江民(敏);察合台文文献《成吉思汗传》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03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03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