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藏城市体系变迁及其空间特征研究
本文选题:清代 切入点:西藏 出处:《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摘要】:西藏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双重影响,因而城市体系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殊性。清代前中期,西藏城市主要分为前藏、后藏、阿里、康藏四大区域,并初步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以日喀则、昌都、噶大克为次中心,各宗所治为第三层级的区域城市体系。西藏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城市多集中于河谷地区,二是城市与城市之间距离甚远,多沿陆路交通线分布,为交通要道的节点和商贸中心。
[Abstract]: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cities are influenced by both natural factor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so the urban system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regions.In the early and middle Qing Dynasty, Tibetan cities were mainly divided into four regions: former Tibet, rear Tibet, Ali and Kangzang, and initially formed a regional urban system with Lhasa as the center, Xigaze, Changdu and Kadak as the secondary centers, and each sect as the third level of regional urban system.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ibet's urban system has two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ne is that the citie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valley area, the other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ities and the citie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西藏的历史与现实”子课题“西藏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编号:XZ1002) 四川大学985工程“区域与历史”创新团队项目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团队项目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299.29;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博;;清代西藏阿里的域界与城邑[J];中国藏学;2009年04期
2 何一民;赖小路;付志刚;;高原、民族与宗教:清代西藏城市发展特征[J];民族学刊;2010年01期
3 何一民;;清代藏、新、蒙地区城市的发展变迁[J];民族学刊;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达远;隔离下的融合[D];四川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传力;魏琴;蒙乃庆;;西藏传统园林历史沿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2 杨静;张金池;庄家尧;毛锋;;基于3S技术的扬州2500年间城市演变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3 阎亚宁;中国地方城市形态研究的新思维[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2期
4 杨果;宋元时期江汉—洞庭平原聚落的变迁及其环境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5 程东宇;;20世纪30年代以来唐代商业都会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陶陶;吴迪;赵在绪;;明清时期四川地区城池修建的时空序列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1期
7 段华明;;城市演进与城市灾害[J];城市观察;2010年02期
8 梁江,孙晖;唐长安城市布局与坊里形态的新解[J];城市规划;2003年01期
9 范嗣斌,邓东,朱子瑜;北京传统城市中轴线九大特质解析[J];城市规划;2003年04期
10 孙晖,梁江;唐长安坊里内部形态解析[J];城市规划;200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柏景;;川西地区藏羌高碉建筑探析[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马珂;;西藏林芝地区传统民居中木板瓦屋面的传承与发展[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3 徐小亮;;曹魏邺城区域水利开发试探[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臻赜;;浅谈川西高原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分布特点[A];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C];2008年
5 陈宇琳;;基于“山-水-城”理念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发展模式探索[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马惠娣;刘耳;;城市、宜居城市及城市的气质——休闲学视域中的城市[A];中国休闲研究学术报告2011[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曾忠忠;基于气候适应性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龙珠多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武强;近代上海港城关系研究(1843-1937)[D];复旦大学;2011年
5 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6 王琳峰;明长城蓟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王柳芳;城市与文学[D];苏州大学;2011年
8 佟银霞;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淑兰;历史地理视角下的辽代城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玲;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吉林省城市化机制与路径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yN;“边玛墙”考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刘芳芳;云南迪庆藏族建筑门饰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高洁;藏族传统家具装饰艺术及风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谢嘉;中国文人园林中的隐逸文化特征及其对造园实践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尚晶;济南泉水聚落形态特征的保护与更新[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8 沈波;明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D];西北大学;2011年
9 闫会春;藏式古建木构梁柱连接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陆涵;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与湖泊的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2 杨俊国;平准之前北疆城市建设考[J];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朱先华;;清末西藏新设机构及其活动概述[J];中国藏学;1988年02期
4 周伟洲;;19世纪前后西藏与拉达克的关系及划界问题[J];中国藏学;1991年01期
5 阚耀平;近代新疆城镇形态与布局模式[J];干旱区地理;2001年04期
6 王希隆;从西宁到库库淖尔[J];西北史地;1994年03期
7 杨建新;论丝绸之路的产生、发展和运行机制[J];西北史地;1995年02期
8 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的绿洲大国称霸现象[J];西北史地;1995年04期
9 刘仲华;清代新疆的封建教育和科举[J];西北史地;1997年02期
10 王希隆;清代新疆分封制的失败及其原因[J];西北史地;1998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轶群;清代新疆人口研究[D];新疆大学;2001年
2 彭融;20世纪新疆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云田;;略谈清代理藩院对西藏的治理[J];西藏研究;1984年03期
2 张世明;;清代西藏社会经济的产业结构[J];西藏研究;1991年01期
3 何一民;赖小路;付志刚;;高原、民族与宗教:清代西藏城市发展特征[J];民族学刊;2010年01期
4 杨雨舒;;简论唐代渤海国五京[J];东北史地;2009年03期
5 刘为;清代中朝宗藩关系下的通使往来[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03期
6 王超;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杨琰;清季新疆屯田对当地少数民族人口的影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宝玉柱;清代蒙古社会转型研究——社会政治转型的客观原因:女真崛起[J];满族研究;2003年01期
9 刘敏;清代赫哲族在捍卫建设东北边疆中的贡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聂红萍;清代前期新疆州县以下基层制度的演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一帆;孔云峰;姚俊刚;;河南省清代1809-1819、1836-1881年两时段县级赋税GIS[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张民服;;试论清代中原经贸业的发展[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4 魏章柱;;清代台湾学校教育及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5 蒲霞;;论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运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一谋;清代对人瑞有奖励[N];人民政协报;2000年
2 陈易新;中医诊断学在清代的发展[N];中国医药报;2000年
3 朱玉宝;清代官员的任用制度(四)[N];中国人事报;2000年
4 钱振峰;乾隆与清代玉器[N];中国商报;2002年
5 杨红 刘鹏九;清代的卖地契约[N];中国档案报;2000年
6 王思治;简论清代的国家统一[N];光明日报;2000年
7 黄开林;岚皋清代禁赌碑[N];陕西日报;2001年
8 马树康 夏维荣;清代喀什铸币小考[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0年
9 记者 杨守勇;清代曾绘世界地图 北京为本初子午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10 主持人 李国荣;严防严惩:清代打击科场夹带作弊[N];中国档案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t ;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周娟;1616年至1959年的不丹与中国西藏关系史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杨煜达;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D];复旦大学;2005年
4 毛晓阳;清代江西进士丛考[D];浙江大学;2006年
5 王雪华;清代吏胥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张磊;清代贵州女性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杨银权;清代甘肃士绅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海云;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至1840年)[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吴轶群;清代新疆边境地区城市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周典恩;清代台湾拓垦中的族群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欣平;清代陕西关中市场探析[D];西北大学;2005年
2 秦兆祥;清代热河都统的设立与职能演化[D];内蒙古大学;2005年
3 陈一容;清代官吏惩戒制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群;冲突与调适[D];兰州大学;2006年
5 李楠;清代山西祈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之良;清代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谭小军;清代江西民间秘密教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慧;清代呼伦贝尔副都统衙署的设立及其职能[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张建民;清代杀虎口税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10 涂蕴漪;清代江西慈善组织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076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07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