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的经学化进程

发布时间:2018-04-04 05:44

  本文选题:六艺之学 切入点:儒学 出处:《中国史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汉代儒家所推崇的"六艺",由"经书"演变为"经学",经历了长达二百余年的发展进程。当其完成这一进程的时候具备了三个最明显的特征:与皇权政治结合,由民间学术发展为国家意识形态;从诸子百家之学变成儒家专修的一家独断之学;经义解释、治学方法的固定化及其严格的非批判性。这三个特征,亦即判断经学最后完成的标准。以此标准去判断,汉代儒学经学化的进程,大概经历了武帝时期、宣帝时期和东汉章帝时期三个阶段。儒学内部章句之学的最后完成要推迟到和帝时期。儒学发展为经学,曾一度使它变得繁荣和独尊;而这种在政治上不容挑战的独尊地位以及它所发展出来的"章句之学"的治学方法、严守师法家法的传承模式,也最终使它走向自已的反面。总结汉代儒学的经学化进程,可以为认识学术思想的发展规律,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
[Abstract]:The "six arts", which was respected by Confucianism in Han Dynasty, evolved from "classics and books" to "study of classics", and experienced a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re than 200 years.When it completed this process, it had three most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combining with imperial power politics and developing from folk learning to national ideology; from the school of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to the dogmatic school of Confucianism; an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s.Immobilization of academic methods and its strict non-critical nature.These thre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criteria for judging the finalisation of classics.Judging by this criterion, the process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Han Dynasty probably went through three stages: emperor Wu period, Xuandi period and Eastern Han Dynasty period.The final completion of the study of internal chapter and sentence of Confucianism should be postponed to the period of Hedi.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into Confucian classics once made it prosperous and exclusive. But this unique position of political unchallenged and the method of "the study of chapter and sentence" which it developed, strictly adhered to the inheritance mode of the law of the teacher and the law of the family.And eventually to its own opposite.Summing up the process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Han Dynasty can provide important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law of academic thought.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234;B2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从祥;;王充“师事班彪”考辨[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王四达;是“经学”、“法典”还是“礼典”?──关于《白虎通义》性质的辨析[J];孔子研究;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刁生虎;老庄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2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赵們;《道德经》与生态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4 张连伟,郭君铭;庄子“小大之辩”与逍遥之旨[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5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倪劲松;;“太极”之词源考述及其哲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尉利工;;论意、象、言的诠释学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8 张连伟;郭君铭;;《庄子·外物》“两陷”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鲍新山,张其凡;北宋名臣谢泌生平及思想述评[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10 李佳;;《国语》宋公序本刊刻考[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腊永红;鲁西龙;王振华;;《黄帝内经》与道家思想略论[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2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王娜;;现代技术与奢侈关系的反思[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4 毛翰;;新诗格律化的冷思考[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金尚理;;逍遥:庄子人学思想解读[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6 李家浩;;关于姑冯句擟的作者是谁的问题[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7 陈江风;;游仙诗文化渊源臆说[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8 杨双;;汉画像“乐舞百戏”图中“狂欢化”的文化解读[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黄剑华;;从汉代画像看两汉时期的鬼神信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程伊杰;贾谊、晁错政论散文对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树华;霍布斯与韩非的人性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旭鹏;庄子的生命观[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侯外庐;;汉代白虎观宗教会议与神学法典白虎通义——兼论王充对白虎观神学的批判[J];历史研究;195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莹;;浅析汉代儒学的新变化[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彭惠莉;赵云;;汉代儒学与文档官吏[J];档案管理;2011年04期

3 叶林生;汉代儒学衰微原因略论[J];社科纵横;1990年02期

4 董英哲;汉代儒学与自然科学[J];人文杂志;1991年01期

5 王保顶;汉代儒学灾异观及其现代意义[J];安徽史学;1997年01期

6 惠吉兴;论汉代儒学的社会化走向[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3期

7 张莹;;汉代儒学的新发展及其社会影响[J];文教资料;2010年19期

8 苏俊良;;汉代儒学的社会政治效应[J];历史教学问题;1993年01期

9 王子今;汉代儒学的神学色彩[J];齐鲁学刊;2004年04期

10 邓智旺;;汉代儒学社会化成功的原因[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舒大刚;;汉代儒学文献的发展与演变[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1辑)[C];2012年

2 杨学o~;;前言[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段清波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 秦陵考古队前队长;从高陵发掘想到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学娟;两汉教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海凤;汉代儒学的神学化过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峰久;汉代儒学神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3 郭建萍;西汉的教化思想与教化形式[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韩帅;汉代旌表制度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德祥;汉代儒家商人观念[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086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086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9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