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宿卫学生到宾贡进士——入唐新罗留学生的习业状况

发布时间:2018-04-04 03:27

  本文选题:宾贡进士 切入点:宿卫学生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01期


【摘要】:新罗入唐留学生的主体是"宿卫学生",他们在唐朝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参加宿卫学习朝章典仪,在宿卫之余,配入国子监习业,他们的经史知识和文章水平都还是相对有限的。随着穆宗长庆(821—824)以后允许异邦子弟应举,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导下,大量新罗留学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宾贡进士"的出身,进而可以在唐朝出仕任官。应举及第与出仕任官成为新罗留学生入唐的崇高目标与现实追求。在长时间的学习与任官过程中,其经史知识和文章写作水平比唐代前中期的新罗留学生有较大提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崔致远依凭其特殊的仕唐经历,在诗文写作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造诣。
[Abstract]:The main body of the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students in the Tang Dynasty. Their task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mainly to study the Chaoyi by taking part in the study of the Chaowei in the Tang Dynasty. In addition to that, the students had joined the national children to study in prison, and their knowledge of the history of classics and the level of the articles were still relatively limited.With Muzong Changqing 821-824),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est baton, a large number of Silla students obtained the birth of "Bin Gong Jin Shi" throug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n they could serve as officials in the Tang Dynasty.The lofty goal and realistic pursuit of Silla students entering the Tang Dynasty.In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and serving as an official for a long time, his knowledge and writing level of classics and history are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tudents studying in Silla before and in the middle of Tang Dynasty.It was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at Cui Zhiyuan achieved unprecedented attainments in poetry and prose writing by virtue of his special official experience in Tang Dynast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三期专项经费资助
【分类号】:K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贾云;宾贡进士崔致远和他的《桂苑笔耕集》[J];东南文化;1997年04期

2 党银平;唐代有无“宾贡科”新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1期

3 赵妍;;从中晚唐铨选制度考察崔致远在唐及第后的仕宦经历[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祁庆富;崔致远在中国行迹考[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史秀莲;唐代的“宾贡科”与宾贡之制[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王勇;“丝绸之路”与“书籍之路”——试论东亚文化交流的独特模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高明士;;宾贡科的起源与发展——兼述科举的起源与东亚士人共同出身之道[A];唐史论丛(第六辑)[C];199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英杰;;清末日文译书对中国图书文献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王国彪;;崔致远三元、黄{撜恃芯縖J];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孙钢;;俨陈醮礼 敬荐斋诚——浅谈崔致远《桂苑笔耕集》中的道教斋词[J];中国道教;2011年01期

4 张伯伟;;“宾贡”小考[J];古典文献研究;2003年00期

5 党银平;;新罗文人崔致远与淮南节度使高骈交往关系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6期

6 李黄振;;崔致远出生年份及其及第年龄再考论[J];铜仁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刘海峰;;“科举”含义与科举制的起始年份[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赵妍;;从中晚唐铨选制度考察崔致远在唐及第后的仕宦经历[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王勇;孙文;;《华夷变态》与清代史料[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王勇;;从“汉籍”到“域外汉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拜根兴;李艳涛;;崔致远“四山塔碑铭”撰写旨趣论[A];唐史论丛(第十五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倪文波;崔致远文学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荆晓燕;明清之际中日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孙文;《华夷变态》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何宇;清前期中日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赵妍;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朝乐府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婷;唐代王权礼仪对日本王权礼仪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葛震;中国唐代文化海外传播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阎立明;崔致远与九世纪后半期的唐罗关系[D];延边大学;2006年

4 张卉;从《桂苑笔耕集》看唐末高骈镇淮史事[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宋迎春;唐代汉文化西传西域与东传日本的比较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安瑛;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延边大学;2007年

7 金淑喜;崔致远诗歌创作浅探[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周珍花;中日针刺手法的比较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于新磊;唐代进士入仕方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赵晓鸣;试析遣唐使停派的背景、原因及影响[D];延边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冠明;杜审言年谱[J];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03期

2 党银平;唐代有无“宾贡科”新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1期

3 王勋成;王维进士及第与出生年月考[J];文史哲;2003年02期

4 刘海峰;;唐后期铨选制度的演进[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5 史秀莲;唐代的“宾贡科”与宾贡之制[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金东勋;晚唐著名朝鲜诗人崔致远[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梦芝;;沟通唐朝与新罗的使者 崔致远[J];历史教学;1992年12期

2 贾云;宾贡进士崔致远和他的《桂苑笔耕集》[J];东南文化;1997年04期

3 阎琦;;新罗诗人崔致远[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4 党银平!江苏;唐代宾贡进士的放榜方式[J];文史杂志;2000年06期

5 王小甫;新罗北界与唐朝辽东[J];史学集刊;2005年03期

6 赵妍;;从中晚唐铨选制度考察崔致远在唐及第后的仕宦经历[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党银平;从崔致远诸文看唐末与新罗的交往关系[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刘玉峰;;拜根兴《唐朝与新罗关系史论》评介[J];唐都学刊;2010年03期

9 党银平;;新罗文人崔致远与淮南节度使高骈交往关系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6期

10 李黄振;;崔致远出生年份及其及第年龄再考论[J];铜仁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明士;;宾贡科的起源与发展——兼述科举的起源与东亚士人共同出身之道[A];唐史论丛(第六辑)[C];1995年

2 杨希义;;唐代宾贡进士考[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年

3 韩f;张,

本文编号:17081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081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9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