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南北朝的薄葬理念及社会意义
本文选题:魏晋南北朝 切入点:薄葬观 出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在汉代的长久和平之后的战乱、动荡与多种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带来了社会文化的巨大变革。汉代形成的典章制度在此期迫于社会现实而不得不因时改变,并从此形成了魏晋南北朝自己的个性与特色,丧葬理念尤其如此。因战乱相随的大量人员死亡,使生命的不确定性成为一种常态,随动荡社会而生的盗墓与抛尸中野,改变了人们生死的观念和丧葬的理念,形成了那个时期主流的薄葬观,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较长时期的遵从。独特的薄葬观和价值意义,是那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
[Abstract]: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as a dynasty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After the long peace of the Han Dynasty, the wars, turbulence and various nationalities entered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established the regime, and brought great changes in social culture.The order system formed in the Han Dynasty had to be changed because of the social reality in this period, and from then on formed its own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the concept of funeral.As a result of the death of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accompanying the war, the uncertainty of life has become the norm. The burglaries and the throwing of bodies in the middle of the body, which have arisen as a result of the turbulent society, have changed people's concepts of life and death and the concept of burial, and formed the mainstream concept of burial in that period.And in social practice to get a long period of compliance.The unique concept and value of burial is the distinctive mark of that era.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中国民俗学会;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
【基金】:民政部一○一研究所重大项目“中国殡葬史”子项目“魏晋南北朝卷”(项目编号:CB2013-03)
【分类号】:K892.22;K2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建宏;;魏晋薄葬形成的原因考述[J];传承;2009年02期
2 陈群;魏晋南北朝的生死观[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马新;齐涛;;魏晋隋唐时期民间祭祖制度略论[J];民俗研究;2012年05期
4 董晔;;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薄葬风气[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5 沙忠平;魏晋薄葬论[J];文博;2001年03期
6 李梅田;;曹魏薄葬考[J];中原文物;2010年04期
7 韩国河;论秦汉魏晋时期的厚葬与薄葬[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毅;;临终遗言:汉晋之际士人死亡观演变的一个思想史解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刘尊志;;两汉帝王陵墓反映的丧葬思想浅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沈宏格;;儒家孝道非隆丧厚葬之源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4 王治军;;论殓殡禁忌的生命关怀功能[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年07期
5 李梅田;;丹扬王墓考辨[J];文物;2011年12期
6 李梅田;;曹魏薄葬考[J];中原文物;2010年04期
7 李福长;张现国;;中国古代皇帝标榜薄葬动因蠡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韩国河;柴怡;;有关墓葬考古学研究的思考——以两汉墓葬为例[J];西部考古;2006年00期
9 赵宠亮;;曹操高陵石牌文字“胡粉”考[J];中原文物;2013年02期
10 李林;;“图像铭记”与祭奠空间——以辽阳壁画墓墓主画像与明器台(室)为中心[J];艺术探索;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林;石室丹青[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李学娟;两汉教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王昊;中国域外题材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卞鲁晓;《列子》人生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5 荣新;鲁西南丧葬纸扎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选,,辛向军;魏晋薄葬成因的考察[J];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01期
2 刘玉新;山东省东阿县曹植墓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9年01期
3 ;南京富贵山东晋墓发掘报告[J];考古;1966年04期
4 张剑;余扶危;;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发掘报告[J];考古;1989年04期
5 蒋若是;郭文轩;;洛阳晋墓的发掘[J];考古学报;1957年01期
6 刘炜;三国时期陵寝制度的衰落及其根源[J];四川文物;1986年01期
7 戴南海;;碑的鉴别方法[J];文博;1991年03期
8 杨泓;;谈中国汉唐之间葬俗的演变[J];文物;1999年10期
9 韩国河;论秦汉魏晋时期的厚葬与薄葬[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10 谢婉若;浅析盂兰盆会在中国的民俗化[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延道;;高中音乐教学应突出音乐的社会意义[J];音乐大观;2012年08期
2 李静;;浅析网络语言的社会意义[J];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3 张高德;;艺术设计中的功能与形式[J];作家;2007年14期
4 杨颖;;图书馆演变及发展的社会意义[J];黑龙江史志;2009年13期
5 许蕤;;论微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其社会意义[J];新闻传播;2013年10期
6 赵晓达;;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及意义[J];改革与开放;2012年22期
7 王t
本文编号:1714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1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