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施琅《台湾弃留利弊疏》的背景与动机——兼谈清初台湾的官庄及武职占垦问题

发布时间:2018-04-05 07:49

  本文选题:施琅 切入点:康熙统一台湾 出处:《史学月刊》2014年01期


【摘要】:康熙统一台湾不仅是清代历史上的大事,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施琅在康熙皇帝统一台湾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虽然其在平台后占有不少的田产,给自身留下污点,但不能因此而将其历史功绩全盘否定。清初台湾的官庄及武职占垦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其后由于官庄归公和对武职占垦的清查,此一问题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对施侯租的性质及其规模等问题应根据相关史料进行客观、全面、科学的研究和考察,既不要刻意回避掩盖,也不应人为地肆意夸大。
[Abstract]:Kangxi's reunification of Taiwan was not only a great event in Qing Dynasty, but also a far-reaching event in Chinese history.Shi La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mperor Kangxi's reunification of Taiwan. Although he occupied a lot of fields behind the platform and left a stain on himself, he could not completely negate his historical achievements.Guanzhuang and military occupation reclamation in Taiwan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was a special phenomenon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fter that, due to the return of Guanzhuang to the public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occupation of military duties, this problem was properly dealt with.The nature and scale of Shi Hou Rent should be studied objectively, comprehensively and scientifically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 without deliberately avoiding concealment or artificially exaggerating.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0JJDGJW02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祖基;;清代前期台湾的田园赋则[J];台湾研究集刊;1991年02期

2 李祖基;;清代台湾之官庄(上)[J];台湾研究集刊;1992年03期

3 李祖基;;清代台湾之官庄(下)[J];台湾研究集刊;199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涛;;荷据时期大陆汉民有组织移台及其影响[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赵克生,庞乃明;明人荷兰观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何芳川;文明视角下的郑和远航[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庞卫东;李庆丰;;17~20世纪初暹罗华人社会的形成[J];八桂侨刊;2008年01期

5 王华;;明清初期华侨对促进东南亚文化发展的贡献[J];八桂侨刊;2008年04期

6 黄素芳;;明代东南沿海闽粤人移民泰国的历史考察[J];八桂侨刊;2010年04期

7 陈梧桐;;长城不是闭关自守的符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刘军;;明代海上贸易的出口商品[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2期

9 王日根;苏惠苹;;明海洋管理制度化进程中的朝廷与地方[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张文德;;从暹罗馆的设立看明朝后期与暹罗的文化交流[J];东南亚纵横;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万明;;16—17世纪中叶澳门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2 刘洋;;明代青花瓷外销分期研究[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3 杨彦杰;;闽南移民与闽台区域文化[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4 郑剑顺;;从《厦门志》透视闽南文化[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徐翠红;;明末清初郑氏三代与日本贸易[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6 史伟;;清代郊商与海洋文化[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文德;;从暹罗馆的设立看明朝后期与暹罗的文化交流[A];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茗;海疆文学书写与图像[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易刚明;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4 连东;中国、印度与东南亚之间的鸦片“三角贸易”研究(1602-1917)[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玉凤(Nareerat Watthanawelu);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张晓川;从新知到常识[D];复旦大学;2011年

7 范传南;明代九边京运年例银及其经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云泉;明清朝贡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9 范正义;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中心的个案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厦门为中心[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运瑞;明朝中后期福建海外移民原因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敏;《杜骗新书》新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盈;福建与西班牙东来者的自我诠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健;明清时期福建水师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福铭;明清时期番薯引进中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沈波;明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D];西北大学;2011年

8 康宁;明中后期下澳通夷问题及其司法实践[D];西南大学;2011年

9 邱江;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初爪哇农业地理初探(1602-1816)[D];暨南大学;2011年

10 范涛;海洋文化与明代涉海小说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文基;施琅──郑成功伟大事业的继承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2 饶国斌,于斌,赵长河;康熙筹谋二十二年 施琅八日收复台湾[J];沧桑;2000年04期

3 何振良,张家瑜;施琅统台是清初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举措[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10期

4 俞风流;康熙慧眼识施琅[J];文史天地;2004年02期

5 吴鸿丽;《恭陈台湾弃留疏》是施琅以民族大业为重的历史见证[J];沧桑;2004年06期

6 孙英龙;施琅出师台湾地点及泰请敕封妈祖之史实[J];东南文化;1990年05期

7 王思治,吕元骢!香港;施琅与清初统一台湾[J];清史研究;1997年01期

8 王文芳;台湾与施琅[J];历史教学;1994年05期

9 王宏志;对立和统一──评施琅与郑成功之间的关系[J];清史研究;1997年01期

10 陈桂炳,周红;施琅保台与地缘战略[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子才;;为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作出重大历史贡献的施琅[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2 武玉梅;;清初文献《盛京述见》考论[A];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颜立水;;随从施琅建功立业的同安人[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4 袁森坡;;清初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两条交通线[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3)[C];1983年

5 施伟青;;施琅与闽南文化[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6 哈斯巴根;;清初蒙古的左右翼问题[A];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洪港;;从《红楼梦》管窥清初义学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韩昭庆;;利用历史文献分析环境变迁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康熙雍正时期贵州环境记录信息的变化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邓文金;;施琅蓝鼎元治台思想之比较[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10 徐晓望;;清代敕封天后问题新探[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晓星;聊施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2 陈祖武(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读史可以知兴替[N];光明日报;2004年

3 吴伯娅;施琅对清朝统一台湾的贡献[N];学习时报;2003年

4 朱昌荣;应该如何考察清初程朱理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苏双碧;康熙和施琅[N];光明日报;2002年

6 记者 宋树涛 王凡凡;晋江聚会追念施琅[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苗春;《施琅大将军》雄风犹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8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廖晓晴;清初著名爱国文化流人——函可和尚[N];团结报;2010年

9 贾文超;清初的苏麻喇姑[N];中国档案报;2001年

10 王廷文;清初补纳税款的契书[N];中国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胜军;清初庙堂理学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2 吴超;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利侠;清初咏物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胜朋;清初淮安诗坛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郭宝光;清初淮安山阳望社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6 杨华;由“尊德性”而“道问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阎安;清初扬州画坛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8 赵殿红;清初耶稣会士在江南的传教活动[D];暨南大学;2006年

9 刘磊;朱彝尊诗学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10 张佐良;清初河南社会重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延青;清初河南儒学家冉觐祖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2 冯丽荣;清初滇遗民文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陈芹芳;姚启圣与闽台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乔喜参;多元语境下民族英雄叙事的困境[D];暨南大学;2010年

5 王安功;清初文人尺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曦;“贰臣”建言与清初治政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7 吉艳敏;清初私人藏书群体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张琨;从清初“历狱”事件看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D];兰州大学;2011年

9 冯秦源;浅论清初在京畿地区的圈地[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10 石庆国;清初诗人剧作论[D];华侨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138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138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5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