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有荆益”与“天下有变”——论《隆中对》的战略及其实施
本文选题:《隆中对》 切入点:诸葛亮 出处:《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的发展提出了两层战略:一层是前期战略,旨在夺取荆州,进而入蜀,跨有荆益;另一层是后期战略,包括宛洛、秦川二策。但是这一举措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前期战略因为孙权对荆州的战略意图而困难重重,"跨有荆益"之策因为刘备的割据心态、关羽的莽撞和诸葛亮的人微言轻而失败;另一方面,后期战略的触发,依赖于"天下有变"这一条件。诸葛亮"天下有变"所指应为曹操势力内部士人群体发生的叛乱,而其根据并不充分,后来也未被诸葛亮坚持,加上诸葛亮晚年性格的巨大变化,使得《隆中对》的后期战略从条件到精神都无从实现了。
[Abstract]:Zhuge Liang put forward two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u Bei in Longzhong: one is the early strategy, which aims to capture Jingzhou, then enter Shu, and the other is later strategy, including Wanluo, Qinchuan two strategies.But this action itself has many problems: on the one hand, because of Sun Quan's strategic intention of Jingzhou, the strategy of "crossing the thorns" is due to Liu Bei's mentality of seperation, the foolhardy of Guan Yu and the people of Zhuge Liang, and the failure of it;On the other hand, the trigger of late strategy depends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world has changed.Zhuge Liang's "change in the world" refers to the insurrection that took place in the group of scholars within Cao Cao's forces, and its basis was not sufficient, nor was it later insisted upon by Zhuge Liang, coupled with the enormous changes in the character of Zhuge Liang in his later years.So that the late strategy of Longzhong > from the conditions to the spirit are impossible to achiev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分类号】:K23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朱大渭;;《隆中对》与夷陵之战[J];江汉学报;1962年09期
2 郝光陆;“天下有变”析[J];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3 杨德炳;《隆中对》“跨有荆益”得失再评说[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4 尹韵公;从僇州争夺战看三国前期的外交斗r-[J];文史哲;1981年05期
5 陈雁;东汉魏晋时期颍汝、南阳地区的私学与游学[J];文史哲;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商原李刚;;“道治文化”说[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汪高鑫;;论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魏宏灿;;建安时期的天灾对建安文学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盛险峰;;论五代中央职官的“失职”与“君主专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孔祥军;;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王思豪;;论桐城派古文选本中的古赋思想——以《古文辞类纂》等主要古文选本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何丽华;东汉封君之封地地理分布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奕;;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平飞;;守死善道与行权合道:儒家经权思想的伦理意蕴[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5 赵凯;;汉魏之际“大冀州”考[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6 范灄梅;;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与《子羔》篇性质小议[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7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秦臻;;四川东汉陵墓石兽所见丧葬艺术赞助人问题[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萧平汉;;王夫之的史论体系[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10 周建刚;;“按图索骥”与“庖丁解牛”—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谈船山史学思想的特色[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雷丹;中国佛教与道教人生哲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范文娟;嵩山古建筑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吴雯雯;泰山岱顶人文景观的历史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商秀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9 李苗菊;《世说新语》与《儒林外史》之叙事共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陈克标;西汉游侠与乡里秩序[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胡宝国;;汉晋之际的汝颍名士[J];历史研究;1991年05期
2 张鹤泉;东汉时代的游学风气及社会影响[J];求是学刊;1995年02期
3 黄宛峰;东汉颖川、汝南、南阳士人与党议始末[J];中国史研究;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林法;《隆中对》断想[J];党政论坛;1987年04期
2 王清敏;;《隆中对》何以能传诵千古?——与盛巽昌同志商榷[J];临沂师专学报;1991年02期
3 安立志;“隆中对”与“双阳争”[J];w挛胖芸,
本文编号:1723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23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