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之源:中古士族研究的理论分野
本文选题:中古 切入点:士族 出处:《学术月刊》2014年03期
【摘要】:20世纪初叶以来,国内外学界的中古士族研究,经历了从日本两大学派的论战、到欧美哥大学派与港台新亚学派双峰并峙、最后由大陆学界独领风骚的典范转移。中外学者的理论基础分别是立足于中国中古社会的连续性和独立性,使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法,围绕中古士族权力的生成和来源等课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形成若干富有启示的成果和贡献。中古士族权力的来源究竟是高贵的血统、家传的学术,还是依附于皇权主导的官僚机构,决定中古政治社会的基本性格是士族政治还是皇权政治。不同理论分野下的学术交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共同构成中古士族研究的学术版图。地域集团、政治群体、士族系谱、阶层流动等介于微观和宏观维度之间的选题仍然是士族政治研究可以继续拓展、更新换代乃至深化考察的领域。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tudy of the Middle Ancient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experienced from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the two major schools of thought in Japan, to the two peaks of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lumbia School and the New Asian School of Hong Kong and Taiwan, and finally to the paradigm shift of the mainland academic circles.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is based on the continuity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Chinese medieval society, using the methods of history, sociology, anthropology, etc., and focusing on the generation and origin of the power of the Middle Ancient Scholars.Form a number of enlightening achievements and contributions.Whether the source of the power of the Middle Ancient Scholars is a noble lineage, the academic family, or depending on the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 dominated by the imperial power, determines whether the basic character of the Middle Ancient political society is the gentry politics or the imperial power politics.There are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academic exchanges under different theoretical divisions, which together form the academic map of the study of the Middle Ancient Scholars.Regional groups, political groups, clan genealogy, stratum mobility and so on between the micro and macro dimensions of the topic is still the study of the family politics can continue to expand, update and even deepen the field of investigation.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唐之际太原士族群体研究(12FZS01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魏晋北朝并冀二州士族群体比较研究”(10YJC770024) 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北朝隋唐的家族、地域与社会”(2013052005)资助成果
【分类号】:K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f;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评毛汉光先生《中国中古社会史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金应熙;邹云涛;;国外对六朝世族的研究述评[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7年02期
3 万绳楠;;曹魏政治派别的分野及其升降[J];历史教学;1964年01期
4 胡戟;陈寅恪与中国中古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1年04期
5 仇鹿鸣;;“攀附先世”与“伪冒士籍”——以渤海高氏为中心的研究[J];历史研究;2008年02期
6 杨联升;东汉的豪族[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年04期
7 牟发松;内藤湖南和陈寅恪的“六朝隋唐论”试析[J];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03期
8 韩f;隋文帝的“雄猜”与开皇初期政局[J];史学月刊;1999年03期
9 韩f;隋文帝时代中央高级官员成分分析[J];学术月刊;1998年09期
10 李济沧;论谷川道雄的中国史研究[J];中国史研究;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胡阿祥;;《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申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李和平;;略论古代西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何旺生;;士风与文风——读《任f 与南朝士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史应勇;由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到括囊大典、贯通六艺——论郑玄通学的产生[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6 吴恩培;;从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奉祀的六朝文士看吴地文化的嬗变[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7 谢芳;;汉末魏晋的颍川陈氏家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8 陈慧敏;;论宗教意识缺失对中国传统失意文人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杨霞;;从“后汉三贤”的天道观看东汉士人个体意识的萌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张健;;传统社会绅士的乡村治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4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5 盛洪;;天命与民权(初稿)——探寻中华文明的宪政框架之一[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6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张景平;;士与二十世纪的实践性儒学——试论刘尔p樀乃枷搿⑹导捌湟庖錥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9 王振星;;“嵇康”与卢俊义的梦意象——金圣叹“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解读[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10 黄耀X;;禅宗与对句[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9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嘉楠;职业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建国;关于唐代牛李党争的几个问题——兼与胡如雷同志商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6期
2 李浩;从士族郡望看牛李党争的分野[J];历史研究;1999年04期
3 王炎平;辨牛李之争与士庶斗争之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4 秦公;;释北魏高道悦墓志[J];文物;1979年09期
5 王银田;;元淑墓志考释——附北魏高琨墓志小考[J];文物;1989年08期
6 李锦绣;;王永兴谈陈寅恪治史之道[J];文史知识;1997年01期
7 陈勇;;汉唐之间袁氏的政治沉浮与籍贯更迭——谱牒与中古史研究的一个例证[J];文史哲;2007年04期
8 韩f;魏晋隋唐的坞壁和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9 陈群;渤海高氏与东魏政治[J];中国史研究;1997年02期
10 杝寅恪;;述东晋王\之功im[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5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振平;;汉末魏晋时期颍川荀氏家族文化述论[J];凯里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蒋新红;杨庆玲;;东晋士族婚姻的类型[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宁稼雨;;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族婚姻观念变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刘敏;;士族兴衰与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J];历史学习;2008年09期
5 李付宝;;南朝士族家学对儒佛道文化的接受与创化[J];华章;2009年04期
6 徐国富;陈杰栋;杜茜;;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0年20期
7 李磊;;试论刘宋后期皇权与士族之关系[J];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05期
8 孔毅;论南朝齐梁士族对政治变局的回应[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张宏慧;魏晋南朝时期“重孝”文化心态探论[J];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10 王丽敏;;试论晋末刘裕与刘毅之争[J];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丽华;于赓哲;;中古时期医人的社会地位[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2 高慧斌;;试析魏晋南朝家学兴盛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陈春雷;;元嘉政治考析(提纲)[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金凤;;汉唐人才选举与家族关系[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赵立新;;梁代的聚书风尚——以梁元帝为中心的考察[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史金波;;《中国藏西夏文献》的内容特点[A];西夏学(第三辑)[C];2008年
7 林友华;;明清中国海洋实力与海外华人命运[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敏;;魏晋南北朝门客阶层述论——以非卑微化门客为中心[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孔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十六国北朝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宗汉;;《钱谱》作者顾p苌娇糩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俞光;古代温州开发 士族功不可没[N];温州日报;2010年
2 李传印;南北朝时期的谱学与政治[N];光明日报;2002年
3 黄英;再现鲜为人知的西夏王朝[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 王彬;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N];解放日报;2007年
5 南志明;晋代通渭境内的鲜卑部落[N];民主协商报;2006年
6 国风;原始社会消逝和从小康到大同[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7 张娜;我国第一部禁酒令《酒诰》[N];西部法制报;2006年
8 浦善新;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体系(上)[N];中国社会报;2007年
9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 李传印邋陈得媛;《魏书》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N];光明日报;2008年
10 山东莒县二中 崔维友;科举孕育盛唐气象[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雪;《颜氏家训》中的士族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汪仕辉;唐代士族家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李秀莲;金朝“异代”文士与皇权政治互动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王琛;孝文帝改革以后的北魏社会与法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王相飞;南朝选官制度与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林飞飞;刘宋帝王与宗教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7 孙艳庆;中古琅邪颜氏家族学术文化与文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8 张云华;北朝婚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王莉娜;汉晋时期颍川荀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蕊;三、四世纪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涛;北魏皇族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2 党恒星;东晋宗室政治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3 吴霜;北朝至唐初的门阀与皇权[D];山西大学;2013年
4 何琪;明正德朝政局与皇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汪长亮;天主教涉世性与明末清初的皇权介入[D];暨南大学;2013年
6 孙祥伟;刘义康之乱与刘宋政局的演变[D];南昌大学;2007年
7 高慧;两晋南朝士族门第婚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森鑫;东晋君权与强权政治关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明明;北朝渤海刁氏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10 刘亚君;北宋手诏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237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23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