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北进中原路线考——兼论春秋夷族群的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2018-04-09 13:34

  本文选题:春秋时期 切入点:西线东线 出处:《学习与实践》2013年03期


【摘要】:春秋时期,随着外部局势的变化及自身力量的壮大,楚国多次北进中原讨伐征服诸侯国。楚国北进中原经由两条不同的路线:春秋前期由汉水而上到申、邓或息,然后北上伐郑、宋等国的西线;以及春秋后期由长江下游北上到黄、徐、群舒等,进而伐宋、鲁、齐等国的东线。对于春秋时期夷族群的特征、影响等问题,当前学界的关注较少。通过对史料仔细梳理、考据发现,海岱江淮地区夷族群势力非常强大。夷族群与周边诸侯国通过征伐臣服、联姻会盟等方式增强政治上的融合,最终在战国时期融为一体。
[Abstract]: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ith the change of external situation and the expansion of its own strength, Chu entered the Central Plains for many times to conquer the feudal states.Chu went north to the Central Plains through two different routes: from Han River to Shen, Deng or Xi in the early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n to the western line of countries such as Zheng and Song in the north; and from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o the north to Huang, Xu, Qun Shu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n to Song and Lu.The eastern line of Qi and other countries.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of the ethnic group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By carefully combing the historical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 Yi ethnic groups in the Jiang-Huai area of Haidai are very powerful.The Yi ethnic group and the surrounding vassal states strengthened their political integration by means of conquest, marriage and alliance, and finally merged into on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作者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德山;东北古民族源于东夷论[J];东北师大学报;1995年04期

2 宫希成;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试析[J];东南文化;1999年05期

3 田岸;;曲阜鲁城勘探[J];文物;1982年12期

4 ;试论华夏与东夷集团文化交流及融合的地理背景[J];中国史研究;1996年02期

5 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程宏亮;;论韩驹诗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倪晋波;最后的瞻望——《左传》人物濒亡心理描写初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杨柳;;先秦道家思想中的“大”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孙海洲,孙玮;从地下考古看华夏文明的起源[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7 朱智武;;中国古代墓志起源新论——兼评诸种旧说[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8 李勇;祝凯歌;;古希腊史研究的新突破——评《多维视域下的古典雅典城乡关系》[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9 汤城;;王夫之论史文繁简[J];安徽史学;2012年03期

10 周崇云;朱华东;陆勤毅;;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安徽史学;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兰海;刘杏梅;;探析管子外交思想[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2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3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5 吴锐;;《春秋》三传之“诸夏”与后世“汉族”的断裂[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6 谭家健;;《左传》美学思想札记[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刘丽文;;《左传》与《周易》的哲学化[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8 许子滨;;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时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9 姚小鸥;王克家;;《左传》“摄官承乏”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10 单周尧;;《春秋左传读叙录》的评价问题[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8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宫芳;先秦齐国的国家管理思想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岳亚莉;豫北地区战国墓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钱艳文;新苏北人在上海的文化适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胡悦谦;;安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J];考古学报;1957年01期

2 张敬国;贾庆元;何长风;胡欣民;;安徽濉溪县先秦遗址调查[J];考古;1993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佳;;浅析春秋时期刑罚制度的历史地位[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01期

2 易接道 ,甘久生;婉如成章 尽而不lY——《左传》外交辞令例谈[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3 吕洪年;正确认识大禹的历史地位──’95大禹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4 王犹升;;典故集锦(七)[J];人民政坛;1996年09期

5 徐兴苗;王福利;;从《诗经·小雅》看西周至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衰落[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袁伟;;春秋晚期玉器[J];收藏家;2006年04期

7 邢寒冬;;重新认识邢宥的历史地位[J];琼州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8 ;勾践卧薪尝胆之谜[J];大科技(百科探索);2007年05期

9 景红艳;;论重耳政治流亡的成功及其策略[J];榆林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刘举;顾丽华;;从民族融合看春秋战国中原地区收继婚俗的兴衰[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万;魏晓;沈向昕;谢志仁;刘玉桥;;论西夏王朝在中国疆域形成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何直刚;;两周私属初探[A];河北省历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论文选[C];1980年

3 谷苞;;论正确阐明古代匈奴游牧社会的历史地位[A];民族学研究第八辑[C];1986年

4 高荣盛;;元代刘家港历史地位的确立[A];“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刘欣;谢乃和;;略析春秋时期邦交中的吊丧礼[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6 杨英杰;赵东玉;;试论春秋政治格局中的秦[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7 杨英杰;赵东玉;;试论春秋政治格局中的秦[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栾贵川;;论隋唐时期相州的历史地位[A];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9 周伟权;;略论兴庆府在西夏建国史上的历史地位[A];中国古都研究(第九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1年

10 逄振镐;;莒国史略[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洪波;日本汉学研究的折射[N];中国文物报;2007年

2 徐义华;评《春秋晋国赵氏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孙燕燕;柳下惠后人称坐怀不乱疑为传说[N];北京科技报;2006年

4 杨西民 记者  云献科 韩冰浪;凤翔出土三件青铜重器[N];陕西日报;2006年

5 记者 郑慧;鸿山遗址实为吴越贵族墓群[N];无锡日报;2006年

6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供稿;重新认识南宋的历史地位[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河南省周口市文化局 周建山;古顿国考[N];中国文物报;2006年

8 蔡葩;历史不可以戏说[N];海南日报;2007年

9 华 轲;越国都城句无在东阳[N];金华日报;2006年

10 叶风;鸿山遗址又有新发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远明;春秋时期司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2 高兵;周代婚姻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马卫东;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艳华;秦汉之际纵横策士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芮方;周代爵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准;春秋时期晋楚家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亲霞;先秦儒家君权思想的历史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桂民;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D];西北大学;2006年

9 张功;秦汉逃亡犯罪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金玉;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兴平;论春秋时期上层社会的婚姻[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赵爽;试论春秋时期贵族妇女参政现象[D];吉林大学;2007年

3 郝丽洁;试论春秋时期的女性社会地位[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汪敏;春秋时期的现实主义国家间政治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华;从《左传》和《国语》看春秋时期的妇女及妇女观[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兴;春秋时期山西境内的北狄[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吴东黎;春秋时期诸夏戎狄冲突与融合之原因初论[D];吉林大学;2005年

8 傅海滨;春秋战国时期的鬼神观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魏健;春秋时期忠信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10 刁阳;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赏赐[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26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26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7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