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荐举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9 17:07

  本文选题:宋代 切入点:选官制度 出处:《河北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摘要】:荐举制度是宋代选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科举制度相辅相成,构成了牵动宋代选官体制发展的两架马车,使宋代选官制度得以正常运行。此项制度的实施涉及升改官员众多,影响面广,倍受朝廷内外重视,成为宋代一项举足轻重的选官制度。 荐举制度虽起源甚早,但随着政治体制的演进、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从唐代开始出现了不同于前朝的因素,开后世将荐举纳入铨选的先河。宋代在继承唐代荐举制度的基础上,有诸多创新,形成了中国荐举制度发展史上最为完备的制度。 与前朝后代相比,宋代荐举制度独具特色。首先,在“举士”与“选官”日益分途的背景下,宋代将荐举完全纳入铨选体制;其次,荐举由士人入官的充分条件,演化成官员晋升的必要条件;第三,宋代荐举制度在继承唐制的基础上,完成了从义务到权力的过渡;第四,宋代荐举制度体系完备,明显具有程式化、资格化等特征。 宋代荐举制度并非是尽善尽美的制度。规则的繁冗、僵化和制约机制的缺陷,造成了施行过程中举主滥荐、乱荐,被举人奔竞钻营的诸多弊病,且愈演愈烈,成为困扰统治者的一桩心病。对于不愿或不能进行媚上求荐的低级官员而言,阻塞了其升迁之路,引发了生活上的窘迫和精神上的苦闷。淹滞之叹成为宋代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导致了围绕荐举之弊的争论不绝于耳,成为宋朝士大夫热议的话题。 选人改官与荐举差遣是宋代荐举制度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沿着选人改官和荐举差遣两条主线动态考察宋代荐举制度,并从与荐举相关的重要职官入手,对荐举制度的规定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对宋代荐举制度的全面把握。 前人虽对宋代荐举制度表现出的弊病有过相应的研究,但分析尚有不充分之处。通过对宋代荐举制度深入细致地钩沉,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宋代荐举制度的弊端并非仅存于制度实施层面,制度设计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宋代荐举制度虽有规定完备、透明公开等表面优点,但总体上仍弊大于利。如荐举制度的重要性在宋代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使本应作为铨选补充的荐举制度在选官体制中的地位骤然提升,导致荐举权的膨胀,加之制约机制缺乏刚性,造成了宋代荐举制度在施行过程中的种种弊病。另外,荐举制度形成了以举主为中心的政治集团,这些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倾轧导致了宋代朋党之争史不绝书。其它朝代亦有朋党之争,唯有宋代与荐举制度联系较为紧密。这些都影响了官僚机器的正常运转,士风日下逐渐显化。 关于荐举制度与宋代社会关系的研究是学界关注较少的领域,以此为探索荐举制度规律的视角,可以突破从制度到制度的研究局限,也是动态化制度史研究的初步尝试。 总之,通过对前朝后代荐举制度的考察,可以发现宋代正处于荐举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从制度的完备程度看,宋代荐举制度似乎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从制度设计的不周和运行的失控看,宋代荐举制度既有先天不足又有后天失调,因此,其并非是一项完美的选官制度。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艳艳;;略论范仲淹的荐举思想与实践[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邓承立;荐人做官自担责[N];人民法院报;2008年

2 潘懋元;从科学发展观看高考改革[N];光明日报;2006年

3 谢春龙;封建监察官吏考核制度利弊谈[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4 烟台大学法学院教授 孙季萍;中国古代监察官的权与责[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坤;宋代荐举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陈朝阳;北宋熙丰时期的两府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董春林;南宋初期的冤狱与政治[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杰;唐代荐举制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泽娟;蔡确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梁盼;北宋台谏官对宰相的制约[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4 李洪霞;邹浩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李金闯;韩维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闫真真;宋代特赐第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徐滨;论科道对明代政治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27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27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b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