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研究——以乾隆朝“勘不成灾”制度为例
本文选题:清代 + 乾隆朝 ; 参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勘不成灾"是达不到赈济标准的灾荒,历代均不予救济,凸显了传统赈灾制度的缺陷。清代在总结传统灾赈制度的基础上对"勘不成灾"进行赈济并将其制度化,雍正朝开始对"勘不成灾"制度的建设,乾隆朝予以完善,促成了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并使其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用,如缓征、分年带征、折征及就地抚恤、酌量赈给银米、蠲免积欠钱粮、借贷、以工代赈等赈济措施,对原本不能享受赈济的灾区的经济恢复产生了促进作用,成为促使清代灾赈制度走向中国传统灾赈制度巅峰的重要因素。
[Abstract]:"Prospecting without disaster" is a famine which can not reach the standard of relief, and has been denied relief in successive dynasties, which highlights the defects of the traditional disaster relief system.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traditional relief system of disaster relief, the Qing Dynasty gave relief to and institutionalized the system of "prospecting without disaster", and the Yongzheng Dynasty began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prospecting without disaster", which was perfected by the Qianlong Dynasty.It contributed to the externalization of the disaster relief system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made it play a better social role, such as slow collection, annual collection, reduction and local pension, discretionary relief to silver rice, exemption from accumulated cash grain, borrowing and relief for work, and other relief measures.It has promoted the economic recovery of the disaster areas which could not enjoy the relief originally,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to promote the relief system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peak of the traditional disaster relief system in China.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清前期(1644-1795)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09XZS01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93;K24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琼;;乾隆朝“以工代赈”制度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亚辉;康雍乾三朝对云南社会的治理[D];云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强强;民国工赈研究(1912-1937)[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牛淑贞;;清代中期工赈工程之地域分布[J];兰州学刊;2009年06期
2 牛淑贞;试析18世纪中国实施工赈救荒的原因[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牛淑贞;;浅析清代中期工赈工程项目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牛淑贞;;清代中期工赈救荒资金的筹措机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牛淑贞;18世纪中国工赈救荒中的领导与管理措施[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01期
6 牛淑贞;;18世纪清代中国之工赈工程建筑材料相关问题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姝芳;;清乾隆中后期罚扣大员养廉银与其行政处分之关系探析[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2 魏影;;清代京旗回屯思想述论[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松浦章;;清代大运河之帆船航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经君健;;论清代蠲免政策中减租规定的变化——清代民田主佃关系政策的探讨之二[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01期
5 胡雪艳;;时至乾隆朝的满族汉化进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李峰;;清代广东按察使史实考异[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吴欣;清代“自力救济”问题初探[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袁艺;王伟;;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窥探乾隆朝院画特点[J];艺术探索;2009年05期
9 吕鸿彦;;清代冠服制度[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赵慧勇;;试论清代顺治——道光年间东北封禁政策之演变[J];大庆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星;叶瑜;;从《清实录》土地信息看乾隆朝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农业开发[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达力扎布;;有关乾隆朝《大清会典则例·理藩院则例》稿本[A];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大庆;;清乾隆朝黄淮下游地区的祭河与祀神[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一帆;孔云峰;姚俊刚;;河南省清代1809-1819、1836-1881年两时段县级赋税GIS[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曾辉;;乾隆皇帝与太庙[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三辑)[C];2000年
6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7 张民服;;试论清代中原经贸业的发展[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8 魏章柱;;清代台湾学校教育及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9 江桥;;乾隆朝民人死刑案件的初步统计与分析[A];满学研究(第三辑)[C];1996年
10 恽丽梅;;和敬公主及其府邸[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三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凤云;乾隆朝贪官为何这么多[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周一谋;清代对人瑞有奖励[N];人民政协报;2000年
3 吕坚;乾隆朝贪污大案何以屡禁不止[N];中国档案报;2001年
4 陈易新;中医诊断学在清代的发展[N];中国医药报;2000年
5 冯印淙;“三宫六院” 帝后寝宫(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6 钱振峰;乾隆与清代玉器[N];中国商报;2002年
7 杨红 刘鹏九;清代的卖地契约[N];中国档案报;2000年
8 朱玉宝;清代官员的任用制度(四)[N];中国人事报;2000年
9 王思治;简论清代的国家统一[N];光明日报;2000年
10 黄开林;岚皋清代禁赌碑[N];陕西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D];南开大学;2010年
2 于家富;清乾隆朝强化“国语”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刘庆宇;清乾隆朝佛教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v,
本文编号:1738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38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