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徽州玉米经济新探——以文书资料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4-12 11:54

  本文选题:徽州 + 棚民 ; 参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摘要】:现有关于徽州棚民的研究大多注意到棚民垦殖玉米对当地生态的破坏以及地方社会的禁止性措施,但难见对清代徽州玉米经济实态的系统考察,对文书资料利用也很少。资料显示,在清代徽州农村社会,玉米种植并没有做到令行禁止,玉米实物租大量出现,反映出民众对玉米这一粮食种类的认可。清代徽州玉米垦殖收益的分配方式颇为多样,一些山主通过出租山场可获得大量玉米实物收益。此外,清代徽州地区玉米种植虽然对山地生态有所破坏,但也有促进林木种植的一面,这在以往研究中未受到关注。
[Abstract]:Most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on Huizhou shed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destruction of local ecology and the prohibition measures of local society, but it is difficult to observe the economic reality of Huizhou corn in Qing Dynasty, and to make little use of documents.The data showed that in the rural society of Huizhou in Qing Dynasty, maize planting was not prohibited by law, and the physical rent of corn appeared in large numbers, which reflected the people's approval of corn as a kind of grain.In the Qing Dynasty, the distribution of maize reclamation income in Huizhou was quite diverse, and some mountain owners could obtain a large amount of corn real income by renting mountain farms.In addition, although maize planting in Huizhou area of Qing Dynasty damaged the mountain ecology, it also promoted forest planting, which has not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to in the past studies.
【作者单位】: 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ZS04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M520810)
【分类号】:F326.11;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媛媛;;明清徽州粮食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陈瑞;清代中期徽州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研究——以棚民营山活动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3 吴媛媛;从粮食事件看晚清徽州绅商的社会作用——以《歙地少请通浙米案呈稿》和《祁米案牍》为例[J];安徽史学;2004年06期

4 吴媛媛;;明清徽州的水旱灾害与粮食种植[J];古今农业;2007年02期

5 李琳琦;明清徽州粮商述论[J];江淮论坛;1993年04期

6 柏家文;朱正业;;明清徽州社会救助体系浅论[J];江淮论坛;2012年03期

7 王振忠;清代徽州民间的灾害、信仰及相关习俗──以婺源县浙源乡孝悌里凰腾村文书《应酬便览》为中心[J];清史研究;2001年02期

8 赵冈;清代的垦殖政策与棚民活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03期

9 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10 刘敏;论清代棚民的户籍问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杰;;浅析陕南民居建筑的形成因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3期

2 薛贞芳;徽州谱牒述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3 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4 郑小娟;周宇;;“蓄水”、“反哺”和“信息终端”——略论徽典对明清徽商集团发展壮大的三个基本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张崇旺;;徽商与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荒政建设[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吴媛媛;;明清徽州粮食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中的房长及其权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王裕明;;明清分家阄书所见徽州典商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胡中生;明清徽州下层社会的非常态婚姻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10 赵华富;关于徽州宗族制度的三个问题[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周礼;范成梅;;徽商与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江太新;;土地股份所有制发展及其对地权的分割[A];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演讲讨论稿)[C];2002年

3 櫘屸亮;;社会变动与地方行政:清代江南的客民控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4 Thomas G.Rawski;;人力资源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4期[C];2011年

5 徐晓庄;;《大明律》与明代民事契约制度[A];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佩国;;走向产权的在地化解释——近代中国乡村地权研究再评述[A];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3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侯鹏;明清浙江赋役里甲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尚海涛;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农业雇佣习惯规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赵尔波;明清时期祁门谢氏宗族及其遗存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阿风;徽州文书所见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与权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吴滔;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和农村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利;明代中后期至清前期徽州社会变迁中大众心态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2 卞利;明清时期徽州的乡约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3 周致元;;明代徽州官府与宗族的救荒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周致元;;徽州乡镇志中所见明清民间救荒措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吴媛媛;;明清徽州粮食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赵华富;《新安名族志》编纂的背景和宗旨[J];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7 赵峗;纳税单位“真实”的一面——以徽州府土地数据考释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8 吴媛媛;从粮食事件看晚清徽州绅商的社会作用——以《歙地少请通浙米案呈稿》和《祁米案牍》为例[J];安徽史学;2004年06期

9 吴媛媛;;明清徽州水旱灾害研究[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10 吴晚t,

本文编号:1739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39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2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