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治蝗举措及影响
本文选题:唐代 + 蝗灾 ; 参考:《农业考古》2014年01期
【摘要】:唐代蝗灾严重,"灾异天谴"说在当时的社会各阶层拥有很大的市场。统治者在面对蝗害时,采取了"祷祈"之法,当然,皇帝也通过下罪己诏,以正仓、义仓进行赈贷,并遣使者进行慰问,令灾区政府收葬死者,为受灾农民发放种子等措施来救助灾民。佛教文献中有专门预防、消除蝗害的咒语。另外,当时出现了生态灭蝗的现象。唐代的捕蝗方法主要有,焚瘗之法,遣使者捕蝗,出赏钱鼓励民众参与捕蝗。姚崇灭蝗的功绩及焚瘗之法的有效性值得商榷,不过此次捕蝗为后世提供了治蝗的经验。
[Abstract]:The plague of locusts was serious in Tang Dynasty.In the face of the plague of locust, the ruler adopted the method of "prayer and prayer". Of course, the emperor also ordered the government in the disaster area to accept and bury the dead by giving relief loans to the proper storehouse and the righteous storehouse, and sending condolences to those in the disaster area, so that the government in the disaster area would receive and bury the dead.Measures such as distributing seeds to affected farmers to help the victims.Buddhist literature has a special prevention, the elimination of locust damage spell.In addition, the ecological phenomenon of locust control appeared at that time.In Tang Dynasty, the main methods of locust hunting were immolation, sending people to catch locust and offering reward to encourag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locust hunting.The merit of Yao Chong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mmolation method are questionable, but this locust hunting has provided the experience of controlling locust for later generations.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X43;K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幺振华;;唐代灭蝗思想与对策[J];东南文化;2005年06期
2 张剑光,邹国慰;唐代的蝗害及其防治[J];南都学坛;1997年01期
3 阎守诚;唐代的蝗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颂;乾嘉文言小说作者阅读视野与作品故事来源(续)[J];蒲松龄研究;2003年02期
2 刘伟;试论《任氏传》狐意象的基本特征[J];蒲松龄研究;2005年03期
3 韦乐;;狐妻故事中的才狐故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4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5 赵爱华;;《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6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7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刘洪强;;“姜维之母”的疏漏——兼谈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中“逻辑错误”的修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9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10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硕;;以《唐律疏议》为例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5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范淑英;;仙道之象——神仙道教对唐千秋镜的影响探析[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牛天秀;;首问问责:内涵、困境与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东英;袁丹丹;;试论《福乐智慧》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芳;羽调和徵调对恐惧和悲伤情绪减缓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3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培华;试论元代北方蝗灾群发性韵律性及国家减灾措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张剑光,邹国慰;唐代的蝗害及其防治[J];南都学坛;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峰;;唐代河东地区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减防措施[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童圣江;唐代地震灾害时空分布初探[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04期
3 那燕;关于长江数次洪灾成因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4 马启智;宁夏的出路在于加快生态建设[J];中国减灾;2001年03期
5 靳强;;唐代自然灾害问题述略——侧重于灾害资料的统计与分析[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3年00期
6 吴越;白华;;矿区人居环境安全问题研究——以谭家山煤矿为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年11期
7 叶匡政;;核泄露能否唤醒生态良知[J];观察与思考;2011年05期
8 康乐;陈永林;;关于蝗虫灾害减灾对策的探讨[J];中国减灾;1992年01期
9 杨朝飞;中国1998年的三大生态灾害[J];中国环境管理;1998年06期
10 陈业新;两汉时期灾害发生的社会原因[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钟燕平;综合治理防蝗灾[N];农民日报;2001年
2 李宁;北方蝗灾缘于干旱[N];华夏时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赵凌 韦洪乾;六月的蝗灾[N];检察日报;2002年
4 文/汪勤模;可怕的生物炸弹[N];中国气象报;2002年
5 新华社记者 慎海雄 陈芳;蝗灾,再次敲响生态警钟[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6 郑四维 李泰运;违建伤了电网生态[N];西南电力报;2004年
7 记者 董峻;黄淮海地区蝗灾好重[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8 记者 唐春枫 通讯员 石岩生;锡林郭勒草原持续干旱又遭蝗灾[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9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草业饲料处 杨爱莲;北方五省区草原蝗灾将再度暴发[N];中国畜牧报;2002年
10 袁长焕 孙昊 路敦英;齐齐哈尔:干旱拉响生态警报[N];中国气象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韩艳英;明代蝗灾与社会应对[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马萌萌;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直隶蝗灾及应对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亚东;1941-1948年晋冀鲁豫边区的蝗灾及社会应对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段重庆;隋唐五代西南地区自然灾害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50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50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