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道统:《新五代史》的双重关照——《新五代史》史论与欧阳修的“三论”

发布时间:2018-04-23 14:12

  本文选题:欧阳修 +  ; 参考:《北方论丛》2013年02期


【摘要】:受韩愈的影响,欧阳修《新五代史》有道和道统的双重关照。探讨《新五代史》史论与欧阳修的"三论"("经论"、"史论"和"政论")关系,可知"经论"体现了欧阳修对道与道统的基本认识,是《新五代史》史论阐发的义理根据;"史论"与《新五代史》史论直接相关,而《新五代史》成书较晚,其史论基本上可代表欧阳修的史观;"政论"与《新五代史》史论相通,使《新五代史》体现了当世性。《新五代史》折射出欧阳修及其时代的学术和政治,也使欧阳修成为唐宋时期道和道统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人物,这些都超出了五代之外。
[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Han Yu, Ouyang Xiu's "History of the New five dynasties" youdao and Taoism dual concern.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storical theory of the New five dynasties and Ouyang Xiu's "three theories" ("Classical Theory", "Historical Theory" and "political Theory"), we can see that the "Classical Theory" embodies Ouyang Xiu's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ao and Taoism. "History of the New five dynasties" has a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the historical theory of "New five dynasties", while "History of the New five dynasties" has been written later, its historical theory can basically represent Ouyang Xiu's historical view, "political theory" and "History of the New five dynasties" have the same relationship with the historical theory of "New five dynasties History", "the history of the new five dynastie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new five dynast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story of the new five dynasties". The history of the new five dynasties reflects the academic and political aspects of Ouyang Xiu and his era, and also makes Ouyang Xiu an indispensable figure in the study of Taoism and Taoism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hich are beyond the five dynasties.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2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张光辉;明代的首犯与从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沈晋贤;从巫祝用“土”到以“土”为药论——兼论马王堆医书巫祝用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陶有浩;二程变法思想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徐乐军;;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陈峰;都部署与北宋武将地位的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魏涛;;张载“以礼为教“思想渊源探析[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殷慧;肖永明;;北宋礼学思想发展的二重路径[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欧明俊;陈X;;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霍建瑜;;执“竹竿子”者称谓及服饰考[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志明;雍正朝官僚人事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邵军;唐代书画理论及其审美观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6 赵贞;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姜国钧;教育盛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杨文新;宋代市舶司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双;吕夷简与宋仁宗前期政治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2 李俊;初盛唐七言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鲍远航;论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D];河北大学;2001年

4 张海;贯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天莉;司空图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6 王铭;唐宋之际“四书”的升格运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霞;评唐代咏史诗人的历史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姜清波;仕唐三韩人事迹考述[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白爱平;韩PS和他的诗歌[D];西北大学;2002年

10 于海平;柳宗元与中唐儒学[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立诚;;改革的底线[J];杂文选刊(上旬版);2011年07期

2 程民生;;宋英宗朝开封气象编年[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苏勇强;陈宇;;“镜子意识”与北宋史籍刊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任大彬;;浅论宋代颍州西湖之盛况[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5 刘兴亮;;仁宗朝士人群与北宋中期士风的转变[J];船山学刊;2011年03期

6 黄波;;朱元璋“删孟”[J];芳草(经典阅读);2011年08期

7 严杰;;《名臣言行录》所记胡瑗与孙复、石介同读书泰山事质疑[J];古典文献研究;2003年00期

8 粟品孝;;宋代三苏的史论[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0年00期

9 裴一璞;;拼死拒登皇位的宋朝三帝[J];文史天地;2011年04期

10 王军营;;北宋中期文人谈兵风尚基本特征初探[J];船山学刊;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光崇;;欧阳修对两《唐书》的论证[A];唐史论丛(第二辑)[C];1987年

2 王倩;;朱熹在“《诗》教”思想上对欧阳修的借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连心豪;;宋儒与谱牒之学[A];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红信;朱红亮;;宋代的朋党思想及其对北宋政治的影响[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5 王书声;;蔡襄历史功绩述评[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刘复生;;儒学复兴思潮影响下的北宋中期兴学运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白秀梅;;狄青之死的深层原因[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胡国枢;;吴越国京都杭州繁荣的历史启示[A];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1986年

9 曹家齐;;“嘉yP之治”问题探论[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赵文润;;武则天与太子李弘、李贤的关系考释[A];唐史论丛(第九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式成;郴州瑶汉大起义与欧阳修、辛弃疾上书[N];郴州日报;2010年

2 书评人 孙明;冯道,这个极端年代的极端典型[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3 周汉华;欧阳修心系治黄[N];中国水利报;2002年

4 周 纹;欧阳修与夷陵[N];中国水利报;2002年

5 通讯员 邹晓明 记者 王绍雄;江西发现欧阳修自述世系文[N];光明日报;2000年

6 梁建国;北宋官员的干谒[N];团结报;2009年

7 余志群;文章太守 留韵扬州[N];扬州日报;2010年

8 杨家安;北宋时期的道德整饰饬[N];吉林日报;2006年

9 李小树;留名心理与两晋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马立诚;范仲淹的改革是怎样失败的[N];经济观察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建林;欧阳修经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张明华;《新五代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白效咏;汉代的易学与政治[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 金传道;北宋书信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冬梅;宋代《诗经》学专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李建军;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8 韦祖松;北宋国家安全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杨朝亮;李绂与《陆子学谱》[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张显运;宋代畜牧业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南波;《庐陵学案》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2 倪德茂;欧阳修王道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3 杜娟;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铁爱花;欧阳修经济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韩秀锦;张伯行学行述略[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宋宜林;孙奇逢研究:历史地位、理学思想、学术史建树[D];山西大学;2005年

7 杨园园;东林运动与明代士大夫政治的终结[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侯步云;韩愈的儒学思想[D];西北大学;2006年

9 戴丹;日本的北宋古文运动研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文瑞;宋仁宗朝士大夫旅游活动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92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92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0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