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文编年

发布时间:2018-04-25 04:27

  本文选题:骈文 + 散文 ; 参考:《厦门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摘要】: 目前学界对于唐代文章的研究较多地关注某一文体或个别作家,或者重大的文学事件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到目前为止,唐五代文的编年工作还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还没有真正展开。本论文即以中唐时期之各体文章为研究对象——文章形式包括骈文、散文两大类别,从体裁上分则有辞赋、书信、碑铭、章奏、记序、诏制敕文、佛道经典等等,可谓诸体皆备——进行认真梳理、研读、比勘、归纳、推理。采用考据的研究方法,加以历史时代背景、文化氛围、文学人物活动及其关系,对之进行全面的编年整理。 论文由序论与正文两部分组成。序论概述了唐代各时期文章发展的状况,主要是初盛唐对中唐的铺垫作用;学界唐代文章研究的现状和不足,阐述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前景;最后是所选编作品的依据和原则、编年的办法原则及将时事、艺术、文化政策等编入的目的与原则。正文部分上起唐肃宗宝应元年(762),下至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对中唐文章进行校笺整理。其间工作涉及史学、文学、哲学、文化、艺术、宗教、自然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期能还作家乃至中唐之文一个较清晰客观的原貌。
[Abstract]:At present, schola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a certain style or individual writers, or major literary events. Whether at home or abroad, so far, the chronicle of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has not been paid attention to, and has not really been carried ou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various articles of the middle Tang Dynasty-the forms of the articles include parallel prose and prose, which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ci fu, letter, inscription, Zhang Zu, preface, imperial edict, Buddhist and Taoist classics, and so on. It can be said that all kinds of bodies are prepared-carefully combing, reading, comparing, inducting, reason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cultural atmosphere, the activities of literary figures and their relations are collected by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extual research, and the chronology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the activities of literary figures and their relations are comprehensively arranged.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preface theory and the text. The preface theory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of articles in each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mainly the role of the early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in 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the mid-Tang Dynasty;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ficiency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Tang Dynasty articles; the significance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this topic; finally, the basis and principles of the selected works. The principles of chronological approach and the purpose and principle of incorporating current affairs, art, cultural policy, etc. The text part of the Tang Suzong Baoying the first year of 762, down to Tang Jingzong Baoli two years of 826, the articles of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were collated. The work involved in history, literature, philosophy, culture, art, religion, natural science and other disciplines, can return the writer and even a relatively clear and objective of the Tang Dynasty.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景祥;;论徐师曾的骈文批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杨艳香;;从王志坚《四六法海》看明代骈文的发展[J];理论月刊;2011年08期

3 黄治琼;;挽着妻手 同步夕阳 [J];现代养生;2011年13期

4 ;全国“散文新锐联展”征稿启事[J];文学与人生;2011年07期

5 何平;;“黑话”“官腔”“扭捏语”和散文的假繁荣[J];美文(上半月);2011年09期

6 ;2010年度河北散文排行榜揭晓《散文百家》推选作品占五成[J];散文百家;2011年07期

7 ;全国“散文新锐联展”征稿启事[J];文学与人生;2011年08期

8 赵萍;;从张爱玲的散文看她的人性观[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贾艳玲;;朱自清散文中的女性意象分析[J];学苑教育;2011年13期

10 韩爽;;归有光的妇女观[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永玖;;写作与人文精神[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安然;;幽默散文的背景与现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贵忱;;辽海讲坛第六讲 关于散文的写人与写景[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4 任俊;;瞿秋白的山水画与他散文的绘画美[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5 孙秀玲;;一条充满生机的智慧之河——论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价值[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6 李少丹;;林语堂散文幽默语言的修辞分析[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林新;;去尽瑕疵文方美——《散文之散——以李国文为例》及《话说张居正》两文语言辨析[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剑冰;;2008年的散文记忆[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2)[C];2009年

9 马德锋;;浅析外研社“College English”中的几种修辞格的运用及功能[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10 董乃斌;;唐代诗歌散文的小说化倾向——小说文体孕育过程论之一[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邵文杰、王雄;真情铸就散文人生[N];光明日报;2005年

2 张守仁;我看近年散文[N];文艺报;2005年

3 林非 韩小蕙 吕先富 徐u!民 王剑冰 秦颖 古耜;散文:勇敢地进发[N];文艺报;2005年

4 王彬;修辞立其诚[N];文艺报;2005年

5 丁肃静;散文为什么一花独秀?[N];文艺报;2005年

6 一粟;情真 意切 文美 品高[N];西部时报;2005年

7 梅桑榆;时下散文的呆、小、巧[N];中国文化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王小鲁;刘烨园散文领地书做主[N];中国邮政报;2004年

9 孙 荪;冯杰的散文[N];河南日报;2004年

10 杨扬;有一种情怀,至今都难以摆脱[N];文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亢巧霞;初唐骈散文编年史[D];厦门大学;2007年

2 刘心;中唐文编年[D];厦门大学;2008年

3 付琼;徐渭散文的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D];复旦大学;2004年

4 渠晓云;魏晋散文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5 陈蜀玉;《文心雕龙》法语全译及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周群华;《庄子》散文评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颜建华;清代乾嘉骈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王永;金代散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焦印亭;刘辰翁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李新;陈子龙诗文创作与文学思想[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强;陆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郑健民;韩愈六朝文学接受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尚琳琳;论九十年代散文的现代性[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黄瑞仪;杏林子的散文与生命教育[D];暨南大学;2006年

5 郝春燕;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千里;风格与审美——英语散文翻译初探[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7 朱雯;腴厚之美 平淡呈现[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yN;戴名世散文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王诺;背负写作的责任与良知[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许晓云;林大钦诗文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997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997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8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