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苗疆“国家化”范式研究
本文选题:苗疆 + 边疆 ; 参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明清时期,中央政府一度将苗疆与藏区、蒙区、回疆、彝疆等区域置于同等的位置。尤其是清代雍乾年间大规模"开辟"苗疆之后,苗疆"国家化"进程明显加快。研究清代苗疆区域内的"新疆六厅"如何最终变成中国的"腹地",分析这一"生苗"→"熟苗"→"民人","新疆"→"旧疆"→"腹地""国家化"模式的规律性,有助于理解清帝国乃至中国古代历代中央政府是怎样逐渐将开拓的"新疆"融入大一统的中华秩序之中,借以推导、总结出边疆"国家化"的范式。
[Abstract]: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laced Miao and Tibetan, Mongolian, Hui and Yi areas on the same footing. Especially in the Yongqian period of Qing Dynasty, the process of "nationalization" of Miao Xinjiang accelerated obviously after it was "opened" on a large scale.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he "Xinjiang six halls" in the Miao area of the Qing Dynasty finally became the "hinterland" of China, and analyzed the regularity of the pattern of "growing seedlings", "ripe seedlings", "people's people", "Xinjiang" and "old Xinjiang" and "hinterland" and "nationalization". 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how the Qing Empire and even the ancient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gradually integrated the pioneering "Xinjiang" into the unified Chinese order, so as to deduce and sum up the paradigm of "nationalization" of the border areas.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1&ZD096);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清代苗疆乡村社会与中央王朝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1XZS009)
【分类号】: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胡卫东;吴大华;;黔东南台江县苗族林权习惯法研究——以阳芳寨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孙椺;吴大华;;黔东南苗族村寨民间调解机制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杨志强;张旭;;前近代时期的族群边界与认同——对清代“苗疆”社会中“非苗化”现象的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_5岳奇;;R嵑油捅さ陌矈-及其消亡[J];贵州民族研究;1980年01期
5 张中奎;;清代“苗疆缺”官制研究[J];求索;2012年08期
6 张中奎;;清帝国时期的苗疆叙事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少虎;;历代屯垦绩效对民国新疆的中华民族认同影响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李宏伟;佟训舟;;拉铁摩尔的“中国情结”[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李宏伟;佟训舟;;从特纳到拉铁摩尔——边疆史研究的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4 特力更;张骁;;旅游经济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影响分析——以蒙古族游牧文化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5 ;渝中区:向“内陆香港”挺进[J];重庆与世界;2012年01期
6 罗佳;;清代西域地名的功能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孙丽萍;王文奇;孙兴杰;;“东北亚区域秩序研究”笔谈[J];东北亚论坛;2012年04期
8 葛兆光;;边关何处?——19、20世纪之交日本“满蒙回藏鲜”之学的兴起及其背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李崇辉;;北方森林——游牧民族美术的教育与传播探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戴双喜;巴音诺尔;;论牧区以“羊”为“等价物”的交易习惯——兼论民事习惯与交易习惯之结构层次关系[J];法学杂志;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铭铭;;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课题[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2 袁剑;;清代中国的“边疆性”及其现代意义[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3 徐新建;;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4 张泽涛;郭婧;;2011年中国民族法学研究综述[A];中国民族法治发展报告(2011)[C];2012年
5 赵旭东;;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6 胡玉春;;边缘地带文化互动的历史记忆——以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为例[A];论草原文化(第九辑)[C];2012年
7 王勇;;长城、寺庙与围栏——中国/国家建构的产权政治学[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8 黄益;;游牧与农耕概念辨[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3年第4期[C];2013年
9 阿拉坦宝力格;;生态文明建设与干旱区域水资源管理的人类学思考[A];人类学与江河文明——人类学高级论坛2013卷[C];2013年
10 朱金春;;边疆政治:主体、行为与过程[A];华西边疆评论(1)[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应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伊利贵;民国时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认诉求[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魏延梅;在自觉、互动和对话中传承民族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友庭;晋藩屏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徐振燕;任乃强的西南图景[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晓伟;热河驻防八旗生计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曹培;和硕特蒙古在藏史事述论[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4 陈X;西汉河南郡军事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刘少虎;民国时期新疆经济积弱对西北边疆安全影响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6 戴宁;高昌故城土遗址保护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庞济燎;近代以来桂东南禽畜养殖的发展与农村社会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毛咏雪;李白边塞诗论析[D];内蒙古大学;2007年
9 姜爱红;明代蒙古南下“扰边”探析:1436~1464年[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刘旖旎;狼传奇的文化接受[D];吉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晖;;论民间法与纠纷解决[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2 戴小明;谭万霞;;论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及整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严奇岩;;清代玉米的引进与推广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梁隽;村规民约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贵州台江县台拱镇个案研究[J];林业与社会;2004年03期
5 李虹;;藏区民间纠纷解决方式的困境与出路的博弈分析——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某乡的个案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6 刘凤云;清代督抚与地方官的选用[J];清史研究;1996年03期
7 郑云波;清代中期的人口发展[J];人口学刊;2004年02期
8 袁翔珠;;官政与民规:清代道光时期的苗疆土地政策[J];求索;2010年01期
9 后宏伟;;藏族习惯法中的调解纠纷解决机制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杨志强;;从“苗”到“苗族”——论近代民族集团形成的“他者性”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孝成;;清代边墙与湘西苗疆开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张振兴;;浅析湘西苗疆文化的历史生成——以明清时期苗疆边墙兴废为例[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6期
3 马国君;聂太广;;略论清朝经营黔东南苗疆政策的演变[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陶沙;;清代湘黔“苗疆”的开辟[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年12期
5 杨军昌;;“苗疆再造”与民族关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张中奎;;清代“苗疆缺”官制研究[J];求索;2012年08期
7 范连生;;清代黔东南民族地区的苗疆义学[J];教育评论;2013年03期
8 黄冕堂;略论清代苗疆地区与中原的关系[J];文史哲;1980年02期
9 秋阳;;苗疆六百年[J];贵阳文史;2013年06期
10 张中奎;;论清帝国治理苗疆的文教政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程泽时;;民国初年苗疆之“寨款”理讼——以清水江文书为中心[A];2013年中国民族法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龙 胡政 易兴华 特约记者 黄前生;打通苗疆“开放路”[N];铜仁日报;2014年
2 解黎晴;徘徊在湘西苗疆边墙[N];中国审计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张春阳;散尽的苗疆烽烟[N];铜仁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小梅 实习生 张新雨;专家学者热议贵州文化建设[N];贵州日报;2012年
5 记者 戴勤 蒋剑平 通讯员 向云峰;“苗疆要区”深耕民俗文化[N];湖南日报;2013年
6 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二十三)[N];西部时报;2005年
7 本报首席记者 郑劭清;苗疆深处“扁担精神”[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8 郭俊 刘忠培;色彩多样的古苗疆走廊[N];中国民族报;2014年
9 主持人:实习生 张新雨 本报记者 王小梅;搁浅在时光深处的“古苗疆走廊”[N];贵州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王小梅 实习生 张新雨;重构“古苗疆走廊”[N];贵州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胜勇;清朝经营贵州苗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D];兰州大学;2006年
3 孙秋云;18世纪汉文明向苗疆的传播及苗文明的回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4 张振兴;清朝治理湘西研究(1644-1840)[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娟;18世纪湘西苗疆社会观念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曹淑丽;清代对苗疆地区的法律治理[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婷;清代湘西苗疆教育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4 彭春芳;明清时期湘西苗疆“边墙”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项玮;湘西苗疆抗战动员研究(1936-1938)[D];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
6 袁昌曲;治乱之间[D];西南大学;2010年
7 任均尚;论清前期贵州苗疆的经济开发[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才茂;信仰与叛乱[D];西南大学;2009年
9 伍磊;傅鼐湖南苗疆治理政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10 马国君;对清朝“改土归流”的再认识[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997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79978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