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衡的科技人生窥探汉代经济科技发展
本文选题:张衡 + 汉代 ; 参考:《兰台世界》2014年09期
【摘要】:张衡处在东汉的中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年代,对其科技发明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张衡身上可以映射到汉代经济科技发展的基本状况。
[Abstract]:Zhang Heng, in the middle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as a relatively stable age,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emergence of hi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ventions. From Zhang Heng can be mapped to the Han Dynasty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situation.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K234;F129;G32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军荣;殷正坤;;皇权政治下的中外科技交流[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周震豪;虚拟变量:做大做强的理论与实践——兼论文化、教育、经济三者的关系[J];改革与战略;2004年01期
3 敬宪科;石油资源开发中的环境污染问题[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6年02期
4 彭顺生;中西封建社会转型期社会生产力比较[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10期
5 王勇;西夏科技史研读札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6 忻平;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7 胡学先,蒋罗珍;雷管展望[J];火工品;1998年04期
8 刘庆礼;;浅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知识分子政策[J];华章;2010年10期
9 梁祥凤,李玉红;我国历年的留学状况及其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3年01期
10 彭顺生;16世纪前中西科技之比较[J];历史教学;1998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增国;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吴军;水文化与教育视角下的侗族传统技术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赵小平;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D];山西大学;2012年
4 张志伟;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文化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国正;民国时期冶金学术组织探析[D];东北大学;2009年
2 叶桐;清朝科技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孟庆f;中国历史上贵义贱利思想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4 刘建军;新中国留学政策及其科技影响力分析[D];山西大学;2004年
5 孙从军;中国近现代科技体制化的历程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6 赵东洋;锦州石化公司炼油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7 刘信玉;北京政府时期的文化政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彤宇;科学文化视角下的科学批判[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秦爽;晚清近代化过程中科技文献的演变[D];辽宁大学;2012年
10 卢晓波;关于中国档案与图书起源问题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跃西;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第一人——张衡[J];中州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怀商;;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人物——张衡[J];南都学坛;1982年01期
3 熊铁基;朱立红;;汉代南阳的历史地位[J];文史知识;2008年05期
4 一鸣;;全面发展的张衡[J];时代青年(月读);2009年05期
5 冯振奇;;汉代宴饮助乐习俗[J];南都学坛;2009年06期
6 欧阳军;;张衡与地动仪[J];科学之友(上旬);2011年01期
7 楚欣;;既是巨人 也是典范——读《后汉书·张衡传》[J];炎黄纵横;2006年10期
8 谢剑荣;;郭守敬自主创新的思想及其科技成就[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何忠礼;;南宋时期的主要科技成就[J];杭州(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萧仲洋;;齐梁时期的科技成就[J];江苏地方志;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郝建平;;汉代统治思想变迁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姚宏杰;;汉代博士选试制度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徐心希;;浅谈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汉代史学观念的更新[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文涛;;关于汉代“信都”的几个问题[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5 李敏;;略论东汉首善文化——以洛阳为例[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6 史念海;;汉魏洛阳故城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1995年
7 王子今;;海西幻人来路考[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8 王冰雁;;大宋的科技为何在当时能够叫响世界[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侯廷生;;冀州牧初探[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建强;汉代的陶厕[N];中国文物报;2000年
2 赵洛;张衡的环保思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3 李京华;应重视汉代陶灶陶釜“铁官铭”的考察[N];中国文物报;2002年
4 王子今 周苏平;汉代儿童的游艺生活[N];北京日报;2001年
5 李并成;武威王杖简与汉代尊老扶弱制度[N];人民政协报;2000年
6 郑州大学历史系 高凯;《二年律令》与汉代女性权益保护[N];光明日报;2002年
7 卫辉市博物馆 孙海燕;东汉名士、汲令崔瑗及其座右铭[N];新乡日报;2008年
8 鲁正清;汉代在“西南夷”[N];云南日报;2001年
9 叶东兴 刘文杰;江西安远发现万余枚汉代窑藏铜币[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0 吕风林;汉代的“阙”[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彤;礼教形成中的汉代妇女生活[D];浙江大学;2005年
2 李俊方;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陈一梅;汉代文献学及其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4 刘永强;两汉时期的西域及其经济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许健;汉代礼法结合综治模式的确立及其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巩宝平;汉代民间力量与地方政治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金普军;汉代髹漆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林兴龙;关于汉代社会救济的若干问题[D];厦门大学;2008年
9 范志军;汉代丧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郭浩;汉代地方财政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庆余;汉代田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徐蕊;汉代妇女服饰的考古学观察[D];郑州大学;2005年
3 杨舒眉;汉代宫廷女性生活探微[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4 高汝东;汉代救灾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张超;汉代“家”称谓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俊;汉代文吏的身份[D];厦门大学;2007年
7 秦小健;汉代太学教学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付强;汉代“主书”之吏考察[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胡迪;汉代禁忌探讨[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林飞飞;《淮南子》的治国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02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02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