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政治文化生态与桐城派文风转型
本文选题:清前期 + 治道合一 ; 参考:《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作为异族统治者,清廷必然寻求文统与道统的合一性,最终证明其治统的合法性。桐城派因此契机而生发兴起,它将文章、道统和王朝的治国需求结合起来,借助朝廷的力量确立了其古文一代正宗的地位,对有清一代的文章理论和创作均产生了较强的导向作用。而发生于康熙五十年的《南山集》案,对桐城派产生重要影响。戴名世、方苞等人的遭遇,促使桐城文风趋于清真雅正。
[Abstract]:As an alien ruler , the Qing government must seek the unity of the origin and the Taoism , and finally prove its legitimacy . The Tongcheng Sect is born with the opportunity of ruling the country . It has established the position of the original generation of its ancient texts by the power of the imperial court . It has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Tongcheng School by the power of the imperial court .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教育中心;
【基金】:北京语言大学青年自主科研支持计划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11JBB2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I206.2;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严迪昌;从《南山集》到《虬峰集》──文字狱案与清代文学生态举证[J];文学遗产;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萧晓阳;;从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看桐城文化精神的现代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徐道彬;;论凌廷堪与西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章永俊;;清中后期京师学人的交游[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薛贞芳,鲁燕;徽人年谱试析[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5 崔罡;黄玉顺;;构建中国当代历史哲学的思想视域问题——读徐国利教授《钱穆史学思想研究》[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6 王惠荣;;从晚清汉学区域之发展看汉宋调和[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7 葛剑雄;;中国家谱的总汇 家谱研究的津梁——《中国家谱总目》评介[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8 李正辉;;《经籍|Q诂姓氏·分纂》和《补遗姓氏·补纂》训诂文献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9 方立军;;试论嘉道年间西北边疆史地学者的防务思想[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刘道胜,朱昌荣;明代徽州方志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2 向天渊;;学人荟萃,共襄盛举——“巴蜀文化”与陪都时期重庆的比较文学[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4 王杰;;第十五章 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思潮[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5 朱康有;;《明儒学案》中的“实学”意考[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朱晓鹏;;论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民主启蒙性质[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汤家厚;;徐霞客科学成就“受西方影响”的考辨[A];徐霞客研究(第17辑)[C];2008年
8 高驰;;中医古籍伪书考辨[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三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曹德良;;试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以《文史通义》自刻本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10 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吴志坚;元代科举与士人文风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9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10 刘建萍;蔡清及其易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谭瑞梅;曾国藩道德修养思想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龚洁;刘师培魏晋玄学研究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璐;论曾国藩的义理之学[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杨旭;李文pだ裱枷胙芯縖D];湘潭大学;2010年
6 左珂;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吕宗敏;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刘宏;《人谱》与蕺山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晓静;论方东树与《援鹑堂笔记》的整理[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芜;;“桐城谬种”问题之回顾[J];读书;1989年11期
2 金启华;;与清代相始终的桐城派古文[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3 鲍红;归有光与桐城派的渊源关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张俊才;林纾生平正误[J];江淮论坛;1983年04期
5 曾宪辉;林纾文论浅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6 华世忠;;从方苞的义法到姚鼐的文论——桐城派文论述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7年01期
7 郭延礼;;近代桐城派散文新论[J];东岳论丛;1989年03期
8 周中明;呼吁重新评价桐城派[J];安徽史学;1995年02期
9 王奇峰;张素英;;尝一脔肉而知一鼎之调——读田望生《百年老汤———桐城文章品味》有感[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胡长春;;姚鼐与林散之——论桐城派文艺观对林散之书风形成的影响[J];书画艺术;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义;;桐城派与“文章的清朝”——在桐城派研讨会上的讲话[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郭春萍;石钟扬;;“《南山集》案”新考[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强;;试论清前期清政府对制钱的政府性管制[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2010年
4 欧远方;;前言[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5 江小角;;《余氏宗谱》中所见桐城派名家佚文[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正明;;枞阳与桐城派[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7 项纯文;;桐城派评价臆说[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8 王际明;;浅谈桐城派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何鹏;;为桐城派恢复名誉——关于“五四”时期对桐城派批判的批判[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10 江小角;方宁胜;;桐城派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日根;论清前期海洋管理政策对台湾发展的影响[N];团结报;2009年
2 张梅生;桐城派代表作家故居现状及其价值[N];中国文物报;2011年
3 赵云田;清前期文化的时代特征[N];光明日报;2000年
4 毛佩琦;从明中后期到清前期[N];天津日报;2008年
5 潘茨宣;桐城派广西奠基人吕璜[N];西部时报;2010年
6 陆草;古典主义在哪里“终结”[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通讯员 徐瑞成 记者 刘银昌;焦岗湖畔的“桐城派”[N];淮南日报;2010年
8 记者 陈婉婉邋通讯员 吴茂松 陈俊;中坤国际休闲度假基地项目在桐城签约[N];安徽日报;2008年
9 田望生;严复、林纾与桐城派[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0年
10 汪学群;清前期的学术思想论争[N];光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有英;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唐伟华;清前期广州涉外司法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李霞;清前期督抚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杨峰;归有光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何宇;清前期中日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唐桂艳;清代山gq刻书史(一)[D];山东大学;2011年
7 张胜璋;林纾古文论综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慈波;文话发展史略[D];复旦大学;2007年
9 费驰;清代东北商埠与社会变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微;桐城文章与新学的兴起[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邦;清前期铁业的初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丹;桐城派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苏静瑜;清前期政府应对瘟疫的措施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4 褚宏霞;桐城派与嘉道时期的理学[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路建国;桐城派文统与道统之关系[D];云南大学;2010年
6 肖承福;清前期西洋音乐在华传播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钱苏青;清前期思想控制之法律问题论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毛亚;清前期福建总督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9 王强;清前期女性犯罪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10 杨丹;清前期潮州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1644-1795)[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03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03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