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族群称谓与先秦民族史重构

发布时间:2018-04-26 22:13

  本文选题:华夏族 +  ; 参考:《中州学刊》2014年06期


【摘要】:上古族群称谓,颇为复杂。从语言学角度而论,夷、蛮的原始语义分别相当于用作泛称的"人""民"。和用作泛称的"夷""蛮"略有不同,戎、狄、濮、氐则分别为山岳地带城居的部族、居住在森林中的部族、滨水而居的低地族类、居于水滨或低地平原的族类。戎、狄、濮、氐等族群的区别在于所处环境不同并由此导致生活方式和文化上的若干差异所致。华夏族的形成、发展和壮大的历史构成先秦民族史的主线。在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中,各族群之间迁徙混融从未停止过,先秦时期并未形成严格固定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族群概念和夷夏五方格局和夷夏之防的文化观念,将华夏与古代文献和甲骨文、金文中所见夷、蛮、戎、狄、氐、闽、貉、氐、羌、濮、越、僚、胡等族群强为区分,不仅不符合先秦时期的历史实际,而且与经典作家所表述的"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和普遍性"的民族概念,相去甚远。随着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研究的持续深入,科学的先秦民族史理论体系的重建和先秦民族史重构,必将成为先秦史和民族史学界无法回避的全新学术命题。
[Abstract]:From the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 the primitive semantics of the Yi and brute are equivalent to the "people" used as the generic name, and the "barbarians" used as the generic term are slightly different. The tribes living in the mountains, the tribes living in the forest, the lowland communities living in the waterfront, living in the waterfront or the lowland plain,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used as the generic ter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thnic groups of the ethnic groups, Jung, Di, PU and Di, lies in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 and the result of different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ty is the main line of the national history of the pre-Qin perio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ethnic group, the migration and blending between the ethnic groups never stopped, and the pre Qin period did not form. A strict and fixed cultural concept of Dongyi, Xi Rong, nun, Bei Di ethnic group and the pattern of the Yi Xia five party and the defense of the Yi Xia, and the strong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ancient documents and oracle inscriptions, and Jin Wenzhong's view of the Yi, brute, Rong, Di, Di, min, the Di, Qiang, PU, Hu, Hu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are not only inconsistent with the historical reality of the pre Qin period, but also with the classic writers. The national concept of "academic, scientific and universal" is very far from each other.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national history of the pre Qin Dynast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pre Qin national history will inevitably become a new academic proposition that the historians of Shi Hemin nationality in the pre Qin Dynasty can not avoid.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基金】:苏州大学第三批东吴学者资助计划项目《徐中舒史学研究》 苏州大学2012年青年教师后期资助项目《民国时期历史考据学》(BV10300612)
【分类号】:K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秀平,罗炳良;断代史与民族史研究的双重成果——读《简明西夏史》[J];固原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2 魏影;;黑龙江民族史研究的新突破——评《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J];北方文物;2010年03期

3 梁晓强;南诏历代国王生辰订正[J];曲靖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4 黄彦震;;清代东北地方民族研究的力作——评《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J];东北史地;2008年04期

5 蔡春娟;2004年蒙元史研究概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08期

6 白新良;;黑龙江民族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评周喜峰《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3期

7 范学宗;我院馆藏的《政府公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8 孙文良;《满洲源流考》辨析[J];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03期

9 叶新民;近年来国内外蒙元史研究述评[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10 马大正;清代边疆民族史研究的卓绝拓荒──马汝珩教授学术成就述评[J];清史研究;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永国;;试论南笼起义的特点和意义[A];布依学研究(之三)——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年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2 刘迎胜;;至元初年以前的垂河流域及其周围地区[A];蒙古史研究(第四辑)[C];1993年

3 李范文;;西夏都城兴庆府质疑[A];中国古都研究(第九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1年

4 王凯;;拓跋鲜卑与北魏早期历史的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徐凯;;清代东北地区民族问题探赜偶感——《清代八旗索伦部研究》序[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6 张婷;;漫谈美国新清史研究[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苟爽;明清以来仡佬族分布格局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张振兴;清朝治理湘西研究(1644-1840)[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雪;西夏后期的后族与政治[D];兰州大学;2008年

2 亮梅;《蒙古秘史》中的官号名称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3 牛旭;北朝秦州地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许涛;十六国时期羌族姚秦的兴起与建国[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启发;北朝民族的迁徙及其路线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6 苏伦高娃;汉匈经济交流形式探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7 朱道东;元代宣政院的机构职责及重要人物[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谢绍瀊;两汉护羌校尉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9 王睿;魏o臁段魇络怼费芯縖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10 李博;毛怜卫与明、朝鲜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07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07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4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