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方丘之祭考述

发布时间:2018-05-02 05:10

  本文选题:方丘 + 皇地yG ; 参考:《北方文物》2013年01期


【摘要】:在我国古代国家礼制中,皇家祭祀礼仪的主要对象是天、地、人(祖神),祭地大典是极为重要的国家典仪。"方丘"是古代祭皇地yG之坛,方丘之祭是国家祭地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项,属于五礼中吉礼(祭礼)的范畴。金朝承袭了中原地区的王朝祭礼,形成了兼具继承性和变革性的本朝方丘祭皇地yG之礼。笔者在学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并纠正了《大金集礼》中有关方丘祭礼史料的错误,继而对金代的北郊方丘之祭进行具体考述。
[Abstract]:In the ancient Chinese national ritual, the main objects of the royal sacrificial rites were the heaven, the earth, the man (the ancestor god, the worship of the l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national ceremony. " "Fangqiu" is the altar of ancient imperial place YG, and the sacrifice of Fangqiu is the most important item in the national ritual of sacrifice, which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Ji-li (sacrifice)" in the five Rites. The Jin Dynasty inherited the worship of the dynasty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formed the ceremony of YG, which was both inherited and transformative.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the author further discovers and corrects the errors i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Fangqiu sacrifice in "Great Golden Jili", and then makes a specific study on the sacrifice of Fangqiu in the northern suburbs of the Jin Dynasty.
【作者单位】: 白城师范学院历史系;
【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北古代少数民族礼仪文明研究——以契丹、女真为例”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JD07
【分类号】:B241;K24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松巍;金代监察制度初论[J];民族研究;1992年02期

2 景爱;论金代官印的学术价值[J];北方文物;1992年03期

3 张泰湘,吕和咏,康波;论金代女真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年03期

4 李世龙;试析金代币制特征[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03期

5 李文泽;金代女真族科举考试制度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吴凤霞;金代女真学的兴衰及其历史意义[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4期

7 王德朋;;金代汉族士人经济来源辨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3期

8 姜宏宇;;金代雕塑之社会生活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9 周峰;;金代的造船与水战[J];博物馆研究;2008年01期

10 陈志英;;金代东北地区转运司建制考[J];兰州学刊;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凤霞;;金代直臣路铎[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2 姚宏杰;;金代“六学”考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乔幼梅;;金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4 南炳文;;朱元璋撰二丘乐章的重视民众思想[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5 彭占杰;;论金东北路长城及金长城线出土之官印[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4期(中国·齐齐哈尔金长城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6年

6 刘森;;金代纸币的二等制研究[A];辽、金、西夏、元货币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2年

7 王岗;;宣南地区的辽金寺庙与碑刻[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8 吴凤霞;;史例不取宋子京——金代王若虚对《新唐书》的批评[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9 默书民;;金元时期冀州社会管窥[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10 张慧;;金代货币制度初探[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丛明宇;“半拉城子”出土完整“金代青砖”[N];哈尔滨日报;2006年

2 ;金源文化 千年文脉余韵长[N];哈尔滨日报;2006年

3 马洪;中书门下之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4 程岩 本报记者  唐小清;打击盗掘文物刻不容缓[N];黑龙江日报;2006年

5 景爱;北京的前身——金中都[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吴树国;金代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N];光明日报;2006年

7 赵世强、李圣哲、高志顺;唐县都亭考古取得重要发现[N];河北日报;2006年

8 张志良 杨玉清;齐齐哈尔建城880年考证[N];齐齐哈尔日报;2006年

9 殷宪;大同进士杂谈[N];大同日报;2010年

10 翟泰丰;来自介休张壁古堡的震撼[N];山西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洁;金代祭礼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宏;金代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李玉君;金代宗室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贾淑荣;金代武将群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王雷;金代吏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宋立恒;金代社会等级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兰婷;金代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夏宇旭;金代契丹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王耘;走向共同文明[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王万志;金代区域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铁军;金代交钞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潇;金代市场探析[D];河北大学;2009年

3 王对萍;金代女性政治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晔;金代修史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孙荣荣;金代官吏奖惩制度[D];吉林大学;2008年

6 孙昌伟;从“天下一体”到“中华一体”[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旭东;中国境内金代上京路古城分布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曲淑华;试论金代治安管理制度[D];吉林大学;2006年

9 孙久龙;金代盐使司[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郭威;金代县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32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32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c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