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博物到格物:南宋考据笔记的学术史省察

发布时间:2018-05-02 05:43

  本文选题:博物 + 笔记 ; 参考:《北方论丛》2013年06期


【摘要】:两宋时期笔记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了专业化、学术化的趋向。北宋笔记的作者多出自苏轼之门,体现出博学洽闻的文人特征,内容多为博物名数的考证;南宋笔记作者或是道学门人、道学倾慕者,或是反道学之士,都体现了严谨精深的学者气质,内容上愈加集中于对古籍文献及其记载的考证。南宋笔记的这一特征,使其成为南宋考据学的一部分,和清儒考据学读书札记为重点的形式上的起点。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notes in Song Dynasty showed a trend of specialization and academicalization. The authors of the note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re mostly from the door of Su Shi,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i who have learned extensively, and the contents are mostly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number of names of the history; the authors of the notes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re either Taoists, admirers of Taoism, or anti-Taoists. Both reflect the rigorous and profound temperament of scholars, the content is increasingly concentrated on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records of textual research. This feature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made it a part of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 form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ading notes of the Confucian textual criticism in the Qing Dynasty.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南宋考据学研究”(项目编号13CZW03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两宋之际的学术世界”(2013M54052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胡莲玉;从《明悟禅师赶五戒》对《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改写论冯梦龙的艺术成就[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6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柳立言;;宋代墓志铭的虚与实及其反映的历史变化——苏轼乳母任采莲墓志铭探微[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5 李凇;;跨过“虎溪”——从明宪宗《一团和气图》看中国宗教艺术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6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7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张维坤;;浅谈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常桂红;苏轼尚“谐”诗歌的审美取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艳;《“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冷宁;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谭瑞梅;曾国藩道德修养思想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阿明;;明代学者郎瑛生平与学术述略[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郭根群;;从家学、师授渊源看清代考据学者的学术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余敏辉;;俞正燮生平学行述评[J];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倪玉平;;源流毕现 填补空白——《清初三礼学》评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杨绪敏;安超;;明清学风嬗变之大势及对学术的影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鲍永军;;高似孙生平事迹考辨[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11期

7 王俊才;;明清之际学术史的突变——学案体的趋新与定型[J];河北学刊;2006年03期

8 杨绪敏;;论清代学风及学者治学方法的变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9 卢钟锋;论道咸以来的文化走向与传统学术史的编修[J];中国史研究;1996年03期

10 刘伟杰;;汉武帝独尊儒术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铭洽;;学术作品贵在出新——《秦学术史探赜》发复[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2 杨善群;;古文《尚书》研究——学术史上一宗严重的冤假错案[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3 刘巍;;钱穆与胡适梁启超关于清代学术史整理的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为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4 韩毅;;学术史视野下的王安石变法研究——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读后[A];中国宋史研究会——唐宋经济史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魏宗禹;;清初傅山和陈廷敬对晋学的贡献[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文立;;秦学术探赜[A];秦文化论丛(第十辑)[C];2003年

7 达生;;《明代文化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8 陈宝良;;明初心学钩沉[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9 杨润平;;清初理学简论[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10 张显清;;晚明心学的没落与实学思潮的兴起[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锡芳;乾嘉学术的恢弘长卷[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 赵国华;汉代的儒宗[N];光明日报;2008年

3 李细珠;传统学术资源与嘉道经世思潮勃兴[N];光明日报;2006年

4 郑任钊;庄存与和清代公羊学的崛起[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欧阳祯人;戴震: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先行者[N];光明日报;2007年

6 张家康;国学大师抗日救亡的呼吁[N];中国档案报;2006年

7 记者 杜娟;考察中国先秦史:兼顾历史与文明[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记者 刘悠扬;他用“墨迹学”破译活字密码[N];深圳商报;2006年

9 陈祖武;漫谈清代学术[N];光明日报;2005年

10 毛春伟;杨慎研究之历史与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墨;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宗棠;清代《左传》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周春健;元代四书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天保;王安石学术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徐俊祥;建安学术史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6 王应宪;清代吴派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一梅;汉代文献学及其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赖玉芹;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林存阳;清初三礼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李方元;宋史乐志研究[D];扬州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伟;乾嘉荀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宋宜林;孙奇逢研究:历史地位、理学思想、学术史建树[D];山西大学;2005年

3 党瑞红;“庆元党禁”与程朱理学的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唐黎明;《清波杂志》史料价值探微[D];吉林大学;2009年

5 王s,

本文编号:1832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32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3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