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清代文化的四个基本维度

发布时间:2018-05-04 11:34

  本文选题:清代文化 + 化汉与汉化 ; 参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摘要】:清代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化汉与汉化、右文与禁文、汉学与宋学、集成与反思是认识清代文化的四个基本维度。清代文化的基本结构是满清文化与汉人文化并存,化汉与汉化双向互动,但总体而言却是汉化为主,化汉为辅,结果则是满归于汉。清代统治者以稽古右文为基本政策,而这些政策无不是提倡与禁锢、搜罗与收缴、收录与刊落、建设与摧毁的矛盾集合体。清代文化中,汉学十分发达,宋学也同样兴盛,但两者并未融合一体,化成"清学"。在右文与禁文政策的影响下,清代文化明显地显示出集成与总结的特征,然而,明清变易、清末的国门打开等又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与动能,使得清代文化自始至终具有反思与批判的特点。
[Abstract]:The culture of Qing Dynasty has a very special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The four basic dimensions of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 of Qing Dynasty a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Han and Sinicization, the right and forbidden language, the integration and reflection of Sinology and Song study.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culture of Qing Dynasty is the coexistence of Manchu culture and Han culture, and the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Han and Han, but in general it is mainly Sinicization, which is secondary to Han, and the result is Manchu attributed to Han. The rulers of the Qing Dynasty took the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as the basic policy, and these policies were all contradictory aggregates of advocating and impounding, searching for and seizing, collecting and publishing, building and destroying. In the culture of Qing Dynasty, Sinology was very developed, Song was also prosperous, but the two did not merge into "Qing schoo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olicy of right language and forbidden language, the culture of Qing Dynasty obviously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on and summary. However, the chang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opening of the country in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provided new ideological resources and kinetic energy. The culture of Qing Dynast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rospection and criticism from beginning to end.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K24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徐道彬;;徽州朴学成因的地域性解读——以戴震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徐道彬;;戴震“西学中源”思想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徐道彬;;论王念孙对戴震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广雅疏证》为例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彭玉平;;王国维、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徐道彬;;论凌廷堪与西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王天根;《天演论》版本时间考析两题[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根荣;;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说[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方宁胜;;方宗诚方志思想初探[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天根;朱从兵;;严复译著时间考析三题[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4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5 邹迎曦;;浅议两淮盐商的发展与嬗变[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方祖猷;;十七世纪启蒙时期民主政治的中国模式——读《明夷待访录》有感[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余金华;;黄宗羲的人学思想[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梁一群;;黄宗羲关于社会和谐的政治构想——《明夷待访录》的政治学解读[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魏宗禹;;清初傅山和陈廷敬对晋学的贡献[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6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9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平;魏源的法律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李爱花;杨希闵诗史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梅国福;朱彝尊《腾笑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玉娟;艾畅《诗义求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袁庚申;宋代福建刻书与文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春菊;晚清广西乡土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士绅[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张彩风;儒家诚信观与当代社会诚信建设[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舒丙旺;方玉润《诗经》文学阐释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0年

9 王晓静;论方东树与《援鹑堂笔记》的整理[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肖三喜;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丽红;;论传媒文化在清代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842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842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2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