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与日本之间的情报搜集——以清朝入关前后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5-20 07:43

  本文选题:清朝 + 日本 ; 参考:《江海学刊》2014年04期


【摘要】:明末清初,素有瑜亮情结的中日两国,彼此极力相互搜集对方的情报,以因应急剧变化的地缘政治格局。结合中国、朝鲜以及日本史料,分析清朝入关之前通过朝鲜的对日情报搜集,以及日本基于唐船风说书的对华情报搜集,不仅呈现了明清鼎革之际中日之间情报攻防的实态,而且折射出当时清朝、朝鲜、日本三国之间复杂而诡谲的利益分野和外交博弈。从更长的历史时段来看,前近代日本对于中国大陆的关注,远远高于"自居天朝"的中国对于作为"撮尔蛮夷"的日本的关注。这种相互认知的不对称状况,无疑对于后来日本和中国的世界认识之分野,乃至面临西方势力的冲击所作出的不同反应,有着无可估量的深远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基于"情报"的历史分析,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至今关于异国情报的研究,在日本学界仍然呈现方兴未艾的迅猛势头。对此中国学者如何予以旨趣不同、立场相异的学术因应,或许才是论文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Abstract]: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China and Japan, known as Yu Liang complex, tried their best to collect each other's intelligence to cope with the rapidly changing geopolitical situation.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China, North Korea and Japa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llection of intelligence on Japan by Korea before the entry of the Qi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collection of intelligence on China by Japan based on the book of the Tang boat style, which not only presents the actual state of intelligence attack and defens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ut also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Great Revolu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t also reflects the complicated and treacherous division of interests and diplomatic games between the Qing Dynasty, North Korea and Japan. From a longer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e premodern Japan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mainland of China than to Japan as a "barbarian country". This mutual cognitive asymmetry undoubtedly has a profound and inestimable impact on the differences in world understanding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and even on the different reactions to the impact of Western forces.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intelligence", the research on foreign intelligence from the late 1980s to the 1990s is still in the ascendant in Japanese academic circles. How Chinese scholars give different purport and stand different academic response may be the deeper meaning of the paper.
【作者单位】: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元明时代的滨海民众与东亚海域交流”(项目号:12YJC770007)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唐船风说书’译注及研究”(项目号:13CZS020)的阶段性成果 南京大学人文基金配套资助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
【分类号】:E87;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程峰;;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李岩籍贯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顾诚;再谈李岩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2期

3 王兴亚;;李岩故里、家世与身世考实[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4 程峰;;从博爱唐村《李氏家谱》看李岩的籍贯[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少春;安阳历史目录学家谢国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邹新明;;难以再现的辉煌?——20世纪30年代北平图书馆以编纂委员会为中心的青年学者群[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年02期

3 陈梧桐;;李自成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与教训[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张勃;;《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及其揭示的明代宫廷节日生活[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李均宏;戴生岐;;明清易代之际“智意之士”党崇雅事略[J];宝鸡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6 李传印;论戴名世的史学思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王春瑜;;猿啼鹤鸣一样亲——论交谊[J];博览群书;1997年07期

8 曹金发;;辑录体目录的变革(1840—1949)[J];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赵冲冲;马德权;;《启祯两朝剥复录》的史料价值[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09年01期

10 李均宏;;《鹃失啼》与党崇雅晚年心态研究[J];当代图书馆;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俊甲;;民间传说体现出的明末清初四川社会和张献忠——以历史学的观点考察传说[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2 李建平;;明末清初北京社会的急剧变化[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3 王政尧;;南府府址考辨[A];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徐泓;;《明史纪事本末·南宫复辟》校读:兼论其史源、编纂水平及作者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5 张宪博;;复社的政党化趋向[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6 张金奎;;弘光政权对清政策与山东的丧失[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新;张岱及其诗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吴增礼;清初江南遗民生存境况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吴建华;明代官冗与官缺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4 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张永刚;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玉清;明清医学再认识[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左桂秋;明代通鉴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朱天曙;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9 王恩俊;复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联;魏禧文学思想考论[D];辽宁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青山;士人精神与文化重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锦;叶向高《四夷考·北虏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赵冲冲;论吴应箕的史学成就[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德权;夏燮《明通鉴》论赞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治花;明清时期赣东北的社会动乱与族群关系[D];南昌大学;2010年

6 李超;明清之际魏忠贤题材小说戏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凌林;忠孝与佛性—钱谦益儒佛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王刚;清初江南战事中的弘光四镇降军[D];南京大学;2011年

9 韩燕飞;抗战时期的南明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君;钱士升史学思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国光;关于《李岩质疑》的质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2期

2 蒋祖缘;;李岩不是“子虚乌有”的人物[J];东岳论丛;1984年06期

3 王兴亚;李岩无其人说存疑[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4 李肖胜;从杞县《李氏族谱》看李岩其人[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5 范沛潍 ,李肖胜;杞县《李氏族谱》与李岩[J];史学月刊;1985年06期

6 王兴亚;红娘子及其在河南起义事迹的疑义[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7 王兴亚,李立炳;李岩籍贯与陈氏太极拳源流新说———康熙五十五年唐村《李氏家谱》的发现及其价值[J];中州学刊;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晓帆;;胶西海战金军战败原因探析[J];沧桑;2010年10期

2 杨军;;北宋时期河北沿边城市的对辽间谍战[J];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19137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137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0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