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寺僧和举子之间的互动略论

发布时间:2018-05-25 05:09

  本文选题:唐代 + 科举考试 ; 参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摘要】:唐代社会宽松的文化政策促使佛教兴盛,寺僧深厚的儒学基础、诗赋才艺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与新兴的科举选官制度相结合,使寺僧和举子的交流和互动成为唐代社会中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互动方式有二:其一是寺僧与举子之间相互提携,互惠互利。举子以寺僧为师、向寺僧行卷谋求科考成功;寺僧则通过才学技艺、出谋划策和直接干预科举等帮助举子。其二是遁离人世的寺僧反初还俗参与科考,与此同时,数度落第举子日渐消沉遁入空门。两者之间的互动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唐代高度发达的佛教和日渐成熟的科举选士相结合的产物,是佛教中国化或者说儒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Abstract]:The loose cultural policy of the Tang Dynasty promoted the prosperity of Buddhism, the deep foundation of Confucianism, the talent of poetry and the powerful political influence, combined with the emerging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selecting officials. The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monastic monks and raising children became a unique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ang Dynasty. There are two ways of interaction: one is the temple monk and raise children mutual support, mutual benefit. Taking the monk as the teacher, the temple monk seeks the success of the scientific examination, while the monk helps him by learning skills, giving advice and directly intervening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second is the secluded monastic monk to participate in the scientific examination, at the same time, several times to raise the name gradually depressed into the empty do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is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of highly developed Buddhism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increasingly mature imperial examinations. It is also a special manifestation of Buddhism in China or Confucianism.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寺院儒化教育研究”(12YJAZH038)
【分类号】:K2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颂;乾嘉文言小说作者阅读视野与作品故事来源(续)[J];蒲松龄研究;2003年02期

2 张崇琛;;中西交通视野下的《聊斋》狐狸精形象——从《聊斋》中狐狸精的“籍贯”说起[J];蒲松龄研究;2008年03期

3 韦乐;;狐妻故事中的才狐故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4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5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林冬晴;余慧;;盘龙山与汉、藏佛教的普贤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7 鲍恒;词体与词体学略论——词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8 秦川;论古代小说中佛、道“劝惩教化”的地位和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9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0 李霞;;论皖江佛教传播中心与文化特质的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刘浏;;《才调集》无名氏诗考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3 党燕妮;;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毗沙门天王信仰[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4 屈直敏;;从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看唐代的知识、道德与政治秩序[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5 李军;;晚唐凉州控制权转移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6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7 李鄂荣;;迟到的商榷——与王尔康教授探讨“关于《浪淘沙》种种”[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8 梁青;;《新撰万叶集》中和歌与汉诗的对应——以主题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白茹冰;;唐代长安城牡丹的引种与传播[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朱艳艳;慈波;;岑毓英奏折所反映的越南社会景象[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传宝;唐代工笔人物画中男子冠饰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金野;唐彦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付洁;道教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怪系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张海峰;清代山东商人北方商贸活动的历史地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利;;宋代科举考试防弊措施[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徐萍;;科举考试的公正追求及其悖反——制度伦理的视角[J];教育与考试;2010年01期

3 郭福亮;张博锋;;清代科举考试腐败问题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魏羲之;;“零记录”的科举考试[J];书屋;2011年05期

5 胡海义;吴阳;;明清科举考试的特点[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于素兰,瓦莲京娜·瓦西里耶夫娜;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J];西北史地;1998年03期

7 谷与麦;;科举考试与“倒楣”[J];恋爱婚姻家庭(养生);2014年02期

8 李群学;;说说科举考试[J];文史月刊;2013年09期

9 完颜绍元;;古代的“公务员考试”[J];晚报文萃;2009年16期

10 张发财;;古代科举考试轶闻[J];文苑(经典选读);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璇;;论明代广西的科举考试[A];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建伟;;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周振鹤;;清末科举考试策问中所反映的世界与中国(提要)[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4 李天凤;;科举制在云南[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5 刘绍春;;晚清科举制改革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周孚政;;对明朝科举制的重新认识[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7 王熹;;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8 张丽敏;;论明代科举制中的公平理念[A];明史研究(第十一辑)[C];2010年

9 曾凡炎;;梁启超对科举制度的反思[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10 费青;;“槐花黄 举子忙”——透视槐树文化与科举制度[A];中国公园协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金祥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落榜者”的命运[N];人民法院报;2014年

2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科举考试照样以貌取人[N];深圳特区报;2014年

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明商业出版与思想文化及社会变迁研究”负责人、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张献忠;明中后期科举考试只重首场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通讯员 高兆辉 袁旺 记者 赖有生;清科举考试“手抄书”现三乡[N];中山日报;2009年

5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教授 郑若玲;莫让教育沦为考试的附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惠金义 牛廷相;郝永效:写考试题材的小说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7 黑龙江大学 郭渊 赵海波 吉艳敏;科举学研究:从分散走向综合[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肖擎;让教育的价值观明确起来[N];长江日报;2005年

9 杨齐福;科举考试制度的再审视[N];光明日报;2005年

10 廖君;170多年前科举考试有多难?清代乡试卷现身[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邓建国;科举制度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静;科举考试兴亡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李力;科举考试废止前后的观念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俊起;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风气之考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曾绍东;法律与社会:晚清科举考试法规评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易波;作弊与防弊博弈中科举考试功能的异化[D];湖南大学;2011年

6 朱婧;清代福建族谱中的科举考试印记[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艳;科举考试对当今语文评价体系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建伟;科举考试中区域公平的历史演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廖亚菱;科举考试舞弊、防弊及对现代考试的启示[D];西南大学;2006年

10 张涛;明代科场迷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32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32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3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