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燕行使节中华认同观的递嬗

发布时间:2018-05-25 05:22

  本文选题:朝鲜王朝 + 燕行使节 ; 参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燕行使节的中华认同观是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的风向标。研究以《燕行录》为代表的中朝关系史料,不难发现,奠基于礼学体系的中朝宗藩关系从明末便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朝鲜使节对明代的批判、对中华文化正统性的质疑便时有显现,其中华认同观也渐始减弱。明清易代后,朝鲜已不满足于"小中华"的自我定位,视满清入主中国为"鸠占鹊巢"而予以批判,有意识地区分出"他者"与"自我"并以正朔自居。总体而言,朝鲜中华认同观的变化是一种彼此渐行渐远的双向过程:自我意识日渐强烈,中华认同观因时递减,导致朝贡关系与自我身份认同背道而驰。
[Abstract]:Yan's concept of Chinese identity was the vane of Sino-Korean relation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y studying the historical data of Sino-Korean relations represented by Yan Xing,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Sino-Korean suzerain-vassal relationship, which was founded on the system of etiquette, has undergone subtle changes since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Korean envoys' criticism of the Ming Dynasty. Doubts about the orthodoxy of Chinese culture appear from time to time, and its Chinese identity gradually weakens. After the chang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rth Korea wa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self-orientation of "Little China" and criticized the Manchu Qing Dynasty's entry into China as a "dove and a nest", and consciously distinguished "other" from "self" and called itself Zhengshuo. In general, the change of Korean Chinese identity concept is a two-way process, in which the self-consciousness is becoming stronger and the Chinese identity view is decreasing, which lead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ibutary and self-identity being contrary to that of self-identity.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
【基金】:2013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朝鲜王朝中华认同观的礼学建构”(2013QNZZ12),项目负责人:刘勇恒
【分类号】:K2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艳林;明代中朝贸易及贸易中的相互了解[J];求是学刊;2005年04期

2 魏志江;;论后金努尔哈赤政权与朝鲜王朝的交涉及其影响[J];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3 高艳林;;朝鲜王朝对明朝的“宗系之辨”及政治意义[J];求是学刊;2011年04期

4 邹振环;;明末清初朝鲜的赴京使团与汉文西书的东传[J];韩国研究论丛;1998年00期

5 孙卫国;论事大主义与朝鲜王朝对明关系[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孙卫国;;试论入关前清与朝鲜关系的演变历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02期

7 王臻;;建州女真董山部与朝鲜王朝的关系述论[J];北方文物;2008年03期

8 高攀攀;;明朝中朝宗藩关系的确立[J];青年文学家;2009年24期

9 傅德华;李春博;;明弘治年间中朝礼仪外交——以董越出使朝鲜为中心的考察[J];韩国研究论丛;2009年02期

10 李善洪;;明清时期朝鲜对华外交使节初探[J];历史档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慧;李宝奇;;从《朝鲜王朝实录》的记载看“土门”[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朴元(火高);;明“靖难之役”与朝鲜[A];明史研究第1辑[C];1991年

3 崔东权;;朝鲜世宗《训民正音》与元世祖的八思巴文字[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4 夫马进;;明清时期中国对朝鲜外交中的“礼”和“问罪”[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5 魏志江;;一部研究清朝与朝鲜边界问题的力作——评李花子近著《朝清国境问题研究》[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6 陈慧;;后世所见的穆克登碑[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7 徐凯;;朝鲜《同文汇考》中的清朝史料及其价值[A];清代政治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驻韩国记者 王林昌;拜谒显忠祠[N];人民日报;2001年

2 杨海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唐将书帖》揭开明朝东征记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慧;清代中朝图们江界务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2 王克平;朝鲜与明外交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3 石少颖;仁祖时代朝鲜对后金(清)交涉史研究(1623-1649)[D];山东大学;2008年

4 侯馥中;明代中国与朝鲜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刘喜涛;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陈放;朝鲜与女真、满族诸政权关系变迁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坚;试论建文帝时期明与朝鲜的关系[D];延边大学;2010年

2 孙红英;清朝前期朝鲜的对华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玉杰;清入关前与朝鲜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燕杰;朝鲜光海君时期对明、后金“两端外交”政策探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张松;朝鲜王朝对“三藩之乱”的态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李凯;清前期对朝鲜人越境案件的审理制度[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盼盼;朝鲜使臣眼中的道光朝[D];山东大学;2008年

8 陈燕丽;金昌业的《老稼斋燕行日记》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张倩倩;试析朝鲜英祖时期的对华观[D];山东大学;2012年

10 闫晓静;朝鲜对明宗系辩诬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32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32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1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