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6年以来永定河汛期径流量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本文选题:永定河 + 汛期径流量 ; 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01期
【摘要】:以清代永定河芦沟桥志桩尺寸记录为骨干资料,结合近现代器测水文资料,使用分段建模的方法恢复了1766-2004年永定河芦沟桥断面的汛期径流量序列,序列表明永定河径流量在逐年尺度上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但其洪峰规模自19世纪以来不断减小,19世纪中期与20世纪初期是最为明显的丰水时段,而1920年代后径流量便明显萎缩,枯水期一直延续至现代。进入1920年代后,流量变化在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存在的30年准周期消失,水量变化呈现无周期特征。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标PDO的比对发现,两者在30-40年尺度上具有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天然状态下,太平洋温度升高对应于永定河流域较为干旱的时段。海温异常造成的季风强度变化会导致华北地区降雨格局出现变化,进而影响到永定河芦沟桥以上河段的汛期水量,表明处于季风区北部边缘的永定河水系对于太平洋海温变动具有更大的敏感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records of log size of Lugou Bridge in Yongding River in Qing Dynasty, combined with the hydrological data of modern instrument, the runoff sequence of Lugou Bridge section in flood season of Yongding River from 1766-2004 was restor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egmental modeling. The series shows that the runoff of the Yongding River has great instability on a yearly scale, but its Hong Feng scale has been decreasing continuously since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are the most obvious periods of abundant water. Since the 1920s, runoff has shrunk significantly, and the dry season has continued into modern times. After 1920s, the flow change disappeared from the late 18th century to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change of water quantity was aperiodic. Comparing with the PDO, an index of the Pacific Interdecadal oscill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 inver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on the scale of 30-40 years. In the natural state, the temperature rise in the Pacific corresponds to the relatively dry period in the Yongding River basin. The change of monsoon intensity caused b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will lead to the change of rainfall pattern in North China, which will affect the flood season water quantity in the reach above Lugou Bridge of Yongding River. It shows that the Yongding River system on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monsoon region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Pacific SST variation.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分类号】:K249;P3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丽娟,郑红星;华北典型河流年径流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力分析——以潮白河为例[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2 符淙斌;气候突变现象的研究[J];大气科学;1994年03期
3 郭其蕴,蔡静宁,邵雪梅,沙万英;1873~2000年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4年02期
4 马柱国;邵丽娟;;中国北方近百年干湿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6年03期
5 满志敏;光绪三年北方大旱的气候背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葛全胜;郭熙凤;郑景云;郝志新;;1736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梅雨变化[J];科学通报;2007年23期
7 勾晓华;邓洋;陈发虎;杨梅学;方克艳;高琳琳;杨涛;张芬;;黄河上游过去1234年流量的树轮重建与变化特征分析[J];科学通报;2010年33期
8 于德华;隋洪起;王秀萍;;PDO和ENSO与大连6—9月降水关系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年04期
9 康玲玲;牛越先;王金花;王云璋;董飞飞;;黄河上游兰州站近500年天然径流量序列重建[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浩;智协飞;高洁;;近111年来东亚夏季风的变异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2 王丽;张大为;王莹;王海洋;;亚非夏季风及其降水的年代际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3 王明磊;马林;高树红;;1960~2002年冶河流域洪水径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4 李鹏飞;周晓飞;张庆国;严力蛟;朱雅莉;;铜陵市近49年气温变化特征及其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李鹏飞;张庆国;周晓飞;严力蛟;朱雅莉;;Morlet小波在铜陵降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柳艳香,高晓清;SCL与中国东部气候年代际变化[J];冰川冻土;2002年01期
7 杨梅学,姚檀栋;近300a来古里雅冰芯记录的气候突变事件[J];冰川冻土;2002年06期
8 侯书贵,张东启;1954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两支冰芯记录的对比分析[J];冰川冻土;2003年03期
9 刘晓宏,秦大河,邵雪梅,赵良菊,陈拓,任贾文;西藏林芝地区近350a来降水变化及突变分析[J];冰川冻土;2003年04期
10 胡宪敏;苏洁;赵进平;Genevieve Hiltebrand;;白令海楚科奇海的海冰范围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柱国;符淙斌;;1951-2004年我国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实[A];全国旱情监测技术与抗旱减灾措施论文集[C];2009年
2 ;Climatic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Indian and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s of China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a perspective based mainly on stalagmite record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3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impacts on the Asian monsoon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20th century[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4 谭明;南素兰;;中国季风区降水氧同位素年际变化的“环流效应”初探[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5 周鑫;郭正堂;秦利;;近百年来自然和人为因素对亚洲季风降水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6 庄长伟;欧阳志云;徐卫华;郑华;王效科;白杨;;基于MODIS的海河流域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分析[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袁杰;董立新;朱金亮;白昊阳;韩旭;;近50年来松花江流域径流量演变规律研究[A];2012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技术专刊[C];2012年
8 李丽娟;郑红星;;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初步研究[A];21世纪中国水文科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技术和新方法——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9 冯建英;柯晓新;;黄河上游径流量的长期演变特征[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0 伍红雨;王谦谦;;近49年贵州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传湖;全新世东亚地区气候时空演变及古气候定量重建[D];南京大学;2009年
2 彭俊;黄河水沙变化过程及其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江坤;潮白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李庆云;黄土丘陵区流域径流泥沙对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响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章大全;中国年代际干旱趋势转折及预测[D];兰州大学;2011年
6 肖天贵;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波包传播特征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李茜;近千年东亚夏季风的演变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刘炳涛;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单丽;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赵侃;贵州董哥洞近1000年石笋纹层年代学与同位素气候重建[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德硕;传教士与丁戊奇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蒋伶仙;东亚—北太平洋地区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李颖俊;祁连山地区树轮记录的气候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张银娜;光绪“丁戊奇荒”与地方政府应对[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成爱芳;青海湖北侧刚察县土壤水环境[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宏芳;IPCC AR4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模拟的评估及其重建、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陈超;近千年全球及中国地区气候变化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徐丽娜;利用气象观测数据解释中国南方石笋氧同位素的气候意义[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王菊婵;关中东部全新世黄土序列记录的气候变化[D];长安大学;2011年
10 王海军;基于GIS与RS的中国西北地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纯平,姚檀栋,ThompsonL.G.,DavisM.E.;敦德冰芯中微粒含量与沙尘暴及气候的关系[J];冰川冻土;1999年01期
2 王亚军,陈发虎,勾晓华;黑河230 a以来3~6月径流的变化[J];冰川冻土;2004年02期
3 蓝永超,丁永建,朱云通,马建华,魏智;气候变暖情景下黄河上游径流的可能变化[J];冰川冻土;2004年06期
4 袁玉江,喻树龙,穆桂金,陈发虎,龚原,刘斌,朱云川,郭建国;天山北坡玛纳斯河355a来年径流量的重建与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3期
5 竺可桢;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J];地理学报;1934年01期
6 王绍武,赵宗慈;近五百年我国旱涝史料的分析[J];地理学报;1979年04期
7 郭其蕴;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J];地理学报;1983年03期
8 王绍武,龚道溢,叶瑾琳,陈振华;1880年以来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序列及其变率[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9 郭其蕴,蔡静宁,邵雪梅,沙万英;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10 秦宁生,靳立亚,时兴合,汪青春,李林,陈芳,李丽梅;利用树轮资料重建通天河流域518年径流量[J];地理学报;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新娟;谢振华;李世君;崔亚莉;邵景力;;北京市城近郊区地下水的环境同位素研究[J];地学前缘;2006年01期
2 刘锋;李延河;林建;;北京永定河流域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研究及环境意义[J];地球学报;2008年02期
3 谌宏伟;陈鸿汉;何江涛;沈照理;彭向训;韩冰;;北京市永定河冲洪积扇砂砾层非饱和水力学参数估算[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年05期
4 门宝辉;张士锋;夏军;;永定河官厅水库下游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研究[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0年03期
5 平;;专家研讨永定河文化[J];科技潮;2002年11期
6 冯伟钢;;故乡的永定河[J];今日科苑;2009年21期
7 ;永定河300万岁[J];城市地质;2009年04期
8 ;X橄亟鹈庞狼骞嗲寥来紊鸀}渍化的形成原因[J];土壤;1959年07期
9 姚鲁烽;全新世以来永定河洪水的发生规律[J];地理研究;1991年03期
10 ;永定河流域地质学术研讨会召开[J];城市地质;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钧科;;永定河是北京文化的活水源头(代序)[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2 许辉;;永定河流域的交通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3 张守玉;刘德泉;;关于永定河文化研究的思考[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4 尹钧科;;论永定河流域的古都特点及其在中国古都群中的地位[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书;;永定河文化精神之我见[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6 孙冬虎;;永定河流域历史军事文化的基本特征[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7 卢晓英;阙汉光;;永定河流域水文要素变化趋势与成因分析[A];海峡西岸防抗台风抗洪抢险救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吴文涛;;永定河流域的名山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9 孙冬虎;;永定河流域的地质与古人类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10 尹钧科;;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城、古城堡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铁军;永定河与团城湖的期待[N];中国水利报;2004年
2 记者 杨晓斌 通讯员 胡晚潇;永定河将建千米长“宛平湖”[N];北京日报;2009年
3 记者 刘扬;永定河流域发展从“背水”转“面水”[N];北京日报;2010年
4 记者 闫雪静;干涸的永定河将现六大湖泊[N];北京日报;2010年
5 记者 赖臻;京建永定河绿色带[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本报记者 张黎;北京打造永定河绿色发展带[N];中国环境报;2010年
7 通讯员 胡晚潇 刘霞;永定河宛平湖明年完工蓄水[N];北京日报;2010年
8 俞亚平 郑秋丽;为首都发展打造生态永定河[N];人民政协报;2010年
9 ;古老永定河恢复宁静[N];北京日报;2002年
10 俞亚平 郑秋丽;永定河,生态河[N];中国水利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谢祥财;北京城市河道景观改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2 张国祯;北京市沙化土地现状评价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彭剑波;公共生态空间私用化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晓辉;永定河流域洪水调度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慈航;冬季北半球中纬度气旋的统计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石佳;李鸿章与直隶荒政[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魏文清;平原区地下水流动模型构建与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5 王计平;北京地区风沙扩散风险评价与景观格局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盛立双;燕山南麓夏商时期考古学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罗晶晶;《益世报》传播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梁维;清代雍正时期直隶地区营田水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田硕;对北京城市河流生态治理的理论与方法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段勇;福建省汀江流域水环境安全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40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40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