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对中国祭礼问题的讨论

发布时间:2018-05-27 05:00

  本文选题:明末清初 + 耶稣会士 ; 参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明末清初,大批西方耶稣会士来华传教,期间多有关于中国祭祀礼仪问题的讨论。在这些讨论中,耶稣会士们主要关注中国的祭天、祭祖、祀孔、祭城隍,以及某些民间生活中的私人祭拜活动。他们对中国祭祀礼仪多以白描式的介绍为主,对制度化的国家祭礼则鲜有关注。其原因主要是,耶稣会士来华以传播教义、发展教徒为目的,国家祭祀礼仪与此相关度较小;耶稣会士们在中国国内政治文化事务中发言权较小,并主动避免参与可能跟天主教教义产生冲突的仪式活动;耶稣会士们只关注中国祭祀礼仪中可能涉及偶像崇拜仪式的内容,对其他无关偶像崇拜的祭祀礼仪则并不关心。欧洲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祭祀礼仪的态度也并非完全一致,其内部关于此问题的讨论和纷争一直持续到礼仪之争,并与其他反对耶稣会的天主教派别对中国祭祀礼仪的质疑相交织。这说明,持续百年的礼仪之争并非单纯由天主教内部的派别之争引起。中国本土奉教士大夫则能在天主教教义与中国祭祀礼仪之间找到契合点,并帮助西方耶稣会士向欧洲教廷介绍和解释中国祭祀礼仪的内涵,但对具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信仰则亦主张摒弃。
[Abstract]: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a large number of Western Jesuits came to China to preach. In these discussions, the Jesuits focused on the worship of Heaven, ancestors, Confucius, the City God, and some private activities in folk life in China. They mainly introduce the ritual of sacrifice in China, but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national ritual.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Jesuits came to China for the purpose of spreading their teachings and developing believers, and the state sacrificial rituals were of less relevance; the Jesuits had less say in China's domest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ffairs. The Jesuits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tents of the Chinese sacrificial rites which may involve idolatry rituals, but they do not care about other sacrificial rituals which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idolatry. The European Jesuits in China did not completely agree with each other on the ritual of sacrifice in China. Discussions and disputes on the issue within the Jesuits continued until the debate on etiquette. And intertwined with other anti-Jesuit Catholics to question the ritual of Chinese sacrifice. This suggests that the century-long debate over etiquette is not simply caused by sectarian strife within Catholicism. On the other hand, the local scholars and officials in China can fi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atholic doctrine and the Chinese sacrificial rites, and help the western Jesuits to introduce and explai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sacrificial rites to the European Holy see. However, the superstitious folk belief is also advocated to abandon.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礼制变迁及现代价值研究”(12&ZD134)
【分类号】:K2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平;;利玛窦两次易服及其内在的文化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贾庆军;;论杨廷筠思想之矛盾性[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3 许璐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远东“保教权”之争及其历史影响[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俞秀玲;;李二曲思想研究状况述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李建中;雷冠群;;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的对比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6 周韬;;天主教早期在中日两国传教策略比较[J];创新;2009年02期

7 刘锦涛;蓝琪;;论基督教在西藏传播失败的原因[J];中国藏学;2008年02期

8 贾未舟;;龙与God,文化误读的典例及比较分析——兼议文化交流中核心概念的翻译问题[J];四川兵工学报;2008年06期

9 刘振宁;;文化本位 跨际书写——柏格理视野中的汉民族及其文化形象探析[J];当代文坛;2011年02期

10 赵敦华;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得失之考察[J];东南学术;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2 沈也地;;浅谈艾儒略(Julios Aleni)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3 邹振环;;西学在华传播的三个堆积层与晚明、晚清的关联[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4 谭红艳;;西学传播与晚明学术风尚——以郭子章为中心的考察[A];明代国家与社会——明史研究论丛(第十一辑)——明代国家与社会研究专辑[C];2013年

5 陆红坚;;重估“因信称义”——“保罗新观”评述[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四辑[C];2006年

6 黄佳;;决疑论和经权说比较研究[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辑[C];2009年

7 郑黎明;;批判与重构:中国基督教对话范式之反思[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三辑[C];2011年

8 孙尚扬;;明末天主教徒韩霖对儒教伦理的批判性反思[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二辑[C];2005年

9 滕琪;;经典的认同:从《圣经》翻译看《圣经》在中文语境内的经典化[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九辑[C];2009年

10 韩英;;西学在朝鲜的传播及影响的探讨[A];韩国研究(第十一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陈碧芬;明清民本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孟令战;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刘虎;康雍乾三朝宫廷绘画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刘伟;方以智易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姚兴富;耶儒对话与融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施雪琴;西班牙天主教在菲律宾:殖民扩张与宗教调适[D];厦门大学;2004年

8 赵晖;西学东渐与清代前期数学[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D];天津大学;2004年

10 管恩森;十字架遭遇龙图腾[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新;;中国人与上帝的相遇: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神人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张志斌;也谈明未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J];晋阳学刊;1990年04期

3 康志杰;;也谈“关于明清耶稣会士在华活动评价的几个问题”[J];学术月刊;1993年10期

4 李晓芳;1605年前的澳门与入华耶稣会士[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白才儒;明末社会危机与耶稣会士在华传教的根本冲突[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张静,邢战国;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士与西画东传[J];社会科学家;2005年02期

7 刘咨;;论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翻译思想[J];科技信息;2010年13期

8 王春瑜;;大顺军与耶稣会士关系史实初探[J];学术研究;1981年02期

9 李晟文;清代法国耶稣会士在华传教策略[J];清史研究;1995年03期

10 周远梅;;会通以求超胜——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文化观和翻译观[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国武;张海祥;;耶稣会士与尼布楚谈判[A];信息社会档案学理论与实践[C];2006年

2 唐锡仁;黄德志;;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与西方地学的开始传入[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4 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民族出版社 刘海涛;启蒙时代的中学西传[N];中国民族报;2011年

2 张治;“说什么”和“怎么说”[N];东方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燕;法国耶稣会士兼“国王数学家”李明及其《中国近事报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赵殿红;清初耶稣会士在江南的传教活动[D];暨南大学;2006年

3 宾静;清代禁教时期华籍天主教徒的传教活动研究(1721—1846)[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鑫磊;鼎革之变中朱明政权与耶稣会士的军事政治合作[D];宁波大学;2011年

2 苏新红;晚明士大夫对耶稣会士交往态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盛桦;论晚明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学风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冯晶;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对中国教育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楚怡俊;从明清间耶稣会士著作看他们对佛教的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吕英杰;晚明耶稣会士译著序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冒亚军;明清之间耶稣会与中国政权及澳门关系研究(1557-1722)[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9 李晓芳;明末耶稣会士在韶州的活动[D];暨南大学;2003年

10 李琼;明清之际西学的传入与中国社会的迎纳心态[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40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40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1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