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为禹后”说新论
本文选题:越人 + 大禹 ; 参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摘要】:古越人源起何方是越国研究的首要问题。对此,学界观点纷立,但大致可分为赞成和反对"越为禹后"说的对立两派。用"族群自我认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重新诠释"越为禹后"说:越为禹后说乃是一种春秋历史时期的族群认同需求下,所产生的一种历史重新记忆的结果。越人在这个认同过程中重新构建自己的祖先记忆,这一过程是:越人先是认同于楚人,构建出"楚越同源"说,随后再构建出了"越为禹后"说。
[Abstract]:The origin of ancient Yue people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tudy of Yue.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in academic circles, but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opposing schools: "Yue is Yu's queen". Using the theory of "ethnic self-identification" can help us to reinterpret the theory that "the more Yu is the queen of Yu": the theory of "Yue is the queen of Yu" is the result of a kind of historical rememory under the demand of ethnic identit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the process of identification, the Yue people rebuild their ancestral memory. This process is that the Yue people first identify with the Chu people,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Chu more homology", and then construct the "Yue Yu queen" theory.
【分类号】:K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蒋炳钊;“越为禹后说”质疑——兼论越族的来源[J];民族研究;198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张金铣;;元两都之战及其社会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张道升;;羿射日的三重证据及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陈丕武;;论王僧孺的丽逸诗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阚绪良;;《后汉纪》校读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曹小云;;东晋汉译佛经词汇与语文词典的编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王轶;;古代史传“虚构”说辨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刘平生;安徽南陵西周硫化矿冶铜技术的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9 宋丁羿;;史料利用与儒家《春秋》学的形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10 方松;;《论语》的判断句[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怀锋;陈磊;;《管子》政令体现“生态”治国理念[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张连伟;;《国语·齐语》与《管子·小匡》辨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3 江林昌;;东西方古文明的比较[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4 罗漫;;布依族与夏文化:论布依族先民的一支属夏禹后裔[A];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5 罗漫;;布依族族名、族源与文化丛论[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6 赵凯;;汉魏之际“大冀州”考[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7 范灄梅;;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与《子羔》篇性质小议[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8 高二旺;;由汉画解析汉代的灵魂观念[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邵磊;;《瘗鹤铭》的时代与书人考证[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郝思德;;也谈昂昂溪文化的经济生活[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6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9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倩;从仰韶到先周: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对黄、淮河流域文化发展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浩成;地域形象的载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夏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J];考古;1977年04期
2 谦逊;;浙江绍兴富盛战国窑址[J];考古;197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浩明;;抉择与发展:壮族文化认同的现状考察——以广西贺州市清塘镇壮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2期
2 张崇富;;中韩始祖神话解读——一个族群认同理论的视角[J];长江学术;2009年01期
3 明跃玲;;盘瓠神话与瓦乡人的族群认同[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05期
4 马赛;;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关系的思考——“先周文化”研究反思[J];文博;2008年05期
5 肖艳;;记忆中的花山节与苗族族群认同[J];思想战线;2008年S3期
6 张全海;;世系谱牒与族群认同[J];档案学通讯;2010年05期
7 王猩曾;;大禹九鼎所在考[J];考古;1936年01期
8 张岐;郁森;;大海的回声[J];山东文学;1988年03期
9 王剑峰;族群性的陷阱与族群冲突[J];思想战线;2004年04期
10 汤春华;;图腾信仰与族群认同——以广西壮族族群蛙图腾信仰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周建新;黄超;;跨国民族劳务输出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龙井市龙山村S屯朝鲜族劳务输出韩国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李德书;;羌文化: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4 赵海瑛;;论盘瓠神话与畲族族群认同的中间环节[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5 陈静静;;互联网与少数民族多维文化认同的建构——以云南少数民族网络媒介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6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8 陈科华;;根源性认同与爱国主义[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郑君雷;;文化人类学的族群认同与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研究——汉末魏晋河套阴山地区北方民族遗存族属研究的个案思路[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10 刘复生;;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学宾;4000年前:启母石——大禹精神的象征[N];郑州日报;2009年
2 杨莎;“大禹杯”重归丹东[N];丹东日报;2010年
3 张荣文 严茂林 连永章;新时代的大禹[N];科技日报;2009年
4 邬晓薇 李敬;维蒙特:来自美国的大禹[N];科技日报;2002年
5 记者 陈明庶;本溪四夺“大禹杯”还求“五连冠”[N];本溪日报;2010年
6 记者 张会斌;省表彰“大禹杯”竞赛先进单位[N];辽宁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张革文 通讯员 王光敏;用大禹治水精神 做大禹节水事业[N];甘肃日报;2009年
8 记者 周爱玲;“大禹”强壮了[N];酒泉日报;2010年
9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大禹铜像“威震”汶川县城[N];南方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娄山;“大禹颂”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开幕[N];蚌埠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3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李志芬;以色列民族构建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艾丽曼;我心依旧:青海河南蒙旗文化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黄少华;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D];兰州大学;2009年
7 高源;清真寺的社会功能[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赵红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D];厦门大学;2008年
9 金玉萍;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托玛索·泼罗扎朵(Tommaso Previato);中国丝绸之路甘青段人口迁徙与民族格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才全;居住在蒙古国的内蒙古蒙古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4 李江江;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族群认同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变迁[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认同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6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杨光莹;汉族居住区内回族学生的族群认同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韩东春;国际移民背景中的族群认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张学俊;族群认同的历史记忆与社会建构[D];云南大学;2012年
10 焦彦晨;《南洋商报》与马来西亚华人的族群认同建构(2001-2010)[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43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43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