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诠释与三朝五门制度:以隋唐宫室制度为例
本文选题:经学诠释 + 三朝五门 ; 参考:《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儒家经典自汉代以后经历了各种注疏解释,三朝五门制度是古代宫室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经学阐释与匠学营造的角度考察了在隋唐的不同体现。前者采用"儒学三朝"概念,主要在宫室规划的指导思想层面阐释三朝五门内涵及观念史变迁;后者采用"匠学三朝",主要在实践层面指出不同时期的三朝五门具体位置及形制。二者从不同层面回应了古代君主制政权自证其合法性问题。三朝五门制度是顺天应民、天人一体的儒家德治观在宫室制度设计理念上的具体体现。
[Abstract]:The Confucian classics have experienced various explanations since the Han Dynasty. The three dynasties and five doors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ancient palace planning. From the angl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raftsmanship,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different embodiments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former uses the concept of "three dynasties of Confucianism", mainly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ree dynasties and the changes of concept history in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palace planning. The latter uses "the craftsman to learn the three dynasties", and points out the specific position and shape of the three dynasties and five door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y respond to the legitimacy of the ancient monarchy from different levels. The three dynasties and five doors system is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he Confucian rule of virtue in the design of the palace system.
【作者单位】: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2CGJ116)
【分类号】:K241;K242;D6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艳梅;;试论贾公彦义疏中的同义词辨析方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李文芳;;檐外之意[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3 陈牧川;;江西道教建筑文化研究与分析——以江西龙虎山正一道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4 李文芳;;檐之有礼[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5 陈牧川;;开悟的空间——汉传佛教宗教空间研究与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6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范超;朱永春;;闽东乡土建筑中穿斗结构的选型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3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敬淦;;加强有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城市发展道路的研究[A];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城市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5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6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张维坤;;浅谈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梁雪;大连中心城区空间动线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于艳;《“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冷宁;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谭瑞梅;曾国藩道德修养思想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艳辉;;制度·兴亡·人物评价:南朝北朝史论异同辨析[J];江海学刊;2008年02期
2 张如栩;;从出土汉简看汉代尊老养老制度[J];黑龙江史志;2010年19期
3 张邦炜;论宋代的皇权和相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4 于海平;;内廷化与外朝化:唐宋枢密使制度述略[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5 杨际平;中国传统文化与隋唐职官制度[J];东南文化;1989年03期
6 张艳;论隋唐贩运贸易对农产品商品化的影响[J];榆林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陈建萍;;隋唐使职研究的新成果——评《隋唐使职制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石冬梅;;西魏北周六官制度新探[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邓沛;;隋唐开边县治所考辨——兼与蓝勇先生商榷[J];青海师专学报;2008年02期
10 胡方;;隋唐长安、洛阳城空间形态的演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郗鹏;;清代八旗官学教学活动及管理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杨希义;;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初探[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3 陈朝汆;;隋唐农业管理机构叙论[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白彬菊;鞠向红;李建宏;;《君主与大臣》的前言、尾声[A];满学研究(第三辑)[C];1996年
5 李永强;;金中京城考略[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五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高明士;;论隋唐学礼中的乡饮酒礼[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7 黄利平;;隋唐之际三省制的特点及尚书令的缺职[A];唐史论丛(第二辑)[C];1987年
8 严耀中;;北魏内行官试探[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9 黄永年;;唐肃宗即位前的政治地位和肃代两朝中枢政局[A];唐史研究会论文集[C];1980年
10 张泽咸;;六朝隋唐间福建地区的海运与开发述略[A];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生;如果我们有了梦回唐朝的幽思[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邓明;隋唐兰州城高池深[N];兰州日报;2005年
3 杨梅;从《天圣令》看唐宋藏冰制度的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郭春芳;清代命案验尸制度[N];中国档案报;2005年
5 记者 冯国邋任珂;武则天为何选合葬?名为李治实为己?[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任士英;兴亡咏叹中的英雄故事[N];光明日报;2008年
7 天水师范学校 邓子杰;浅析明朝厂卫制度及其产生的影响[N];天水日报;2008年
8 雷依群;西魏北周制度是隋唐制度的重要一源[N];光明日报;2003年
9 张桥贵 赵慧生;中国古代道官制度初探[N];光明日报;2005年
10 王沫;清入关前的印牌 信牌[N];吉林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雪松;北魏外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宋靖;唐宋中书舍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邬文玲;汉代赦免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陈志英;金元时期的转运司[D];复旦大学;2008年
5 傅俊;南宋的村落世界[D];浙江大学;2009年
6 游彪;宋代荫补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于秀情;明朝经营百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熊伟;府兵制政治过程论[D];浙江大学;2008年
9 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10 温显贵;清史稿乐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辉平;殷卜辞中商王庙主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宋毅;孙权之政与吴国兴衰[D];山西大学;2007年
3 曹循;朱元璋崛起的轨迹[D];兰州大学;2008年
4 赵炳林;宋代蕃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魏栋培;唐代食实封制度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6 陈毅千;唐代官方救灾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叶晓鹰;南宋楮币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8 林荣;先秦旗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刘志伟;从敦煌契约文书看唐代契约制度[D];苏州大学;2007年
10 王凌宇;西汉中期军事活动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81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8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