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灾害变化与灾荒关系

发布时间:2018-06-05 11:31

  本文选题:两汉时期 + 关中地区 ; 参考:《中国农史》2014年06期


【摘要】:因为历史灾害信息存在明显缺失现象,两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灾害记录并不能准确全面反映当时的灾情状况,但可以从中窥探当时国家层面对关中地区自然灾害的关注程度。由此研读考察,可以发现关中地区有别于山东诸郡国的若干灾害特征,即两汉时期灾害史料中所体现的政治中心区较核心经济区更受关注的记录原则。在两汉时期关中地区灾害变化的论证基础上,分析了西汉时期关中灾害中心区的灾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是与关中灾害区相关的农业技术问题,提出两汉时期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导向不是追求高产而是获得稳产的新观点,即当时主要的农业技术改进并未取得较高粮食产量,而是基于应对自然灾害以达到粮食稳产的目的。
[Abstract]:Because of the obvious lack of historical disaster information, the disaster records of Guanzhong area during the Han Dynasty can not accurately reflect the disaster situation at that time, but it can be used to explore the attention of the national level to the natural disasters in Guanzhong area at that time. From this study, we can find some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in Guanzhong area,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coun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that is, the record principle that the political center area is more concerned than the core economic zone in the disaster historical data of the Han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the argumentation of disaster change in Guanzhong area during the Han Dynas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mine relationship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central disaster area of Guanzhong 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especially the agricultural technic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disaster area in Guanzhong.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viewpoint that the main technical ori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Han Dynasty was not to pursue high yield but to obtain stable yield, that is, the ma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mprovement did not achieve high grain yield at that time. It is based on responding to natural disasters in order to achieve stable food production.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两千年来西北地区灾荒与灾害地理研究”(10JJD790035)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科研项目“从中心到非中心:西北地区历史灾害与社会关系的阶段性表达”
【分类号】:K234;S4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伟,雍际春;两汉流民问题初探[J];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耿占军,,陈国生;西汉自然灾害及气侯初论[J];唐都学刊;1996年01期

3 吴青;灾异与汉代社会[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卜风贤;朱磊;;秦汉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灾害成因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2 郎元智;;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综述与展望[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卜风贤;周秦两汉时期农业灾害时空分布研究[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4 朱圣钟;;明清时期凉山地区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2012年01期

5 戴君虎,邵雪梅,崔海亭,葛全胜,刘鸿雁,唐志尧;太白山树木年轮宽度资料对过去生态气候要素的重建[J];第四纪研究;2003年04期

6 赵岭,李兴业,毕广有,郝宏,俞冬兴,许成启,吕玉,崔长占,沈红莉,齐恒玉;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防止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J];防护林科技;1998年04期

7 殷淑燕;王海燕;王德丽;黄春长;;陕南汉江上游历史洪水灾害与气候变化[J];干旱区研究;2010年04期

8 谢永刚;对有关历史水旱灾年统计成果的比较分析[J];古今农业;2000年01期

9 卜风贤;;中西方历史灾荒成因比较研究[J];古今农业;2007年03期

10 俞冬兴,李树森;兴林是根治嫩江水患的必由之路[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雅戈;侯汉清;;万国鼎索引成就研究[A];2007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雅戈;侯汉清;;近代索引研究的先驱万国鼎——纪念万国鼎先生诞辰110周年[A];中国索引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王宝卿;;我国粮食产量变化及其原因分析[A];2013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景勇;中国古代帝王诏书中的生态意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农业专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化晓方;西汉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锁玲;命名实体识别在方志内容挖掘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熊帝兵;中国古代农家文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6 龚光明;中国古代害虫观念与防治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7 何红中;中国古代粟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卫崇文;先秦时期应对灾异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卜风贤;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吴昊;《齐民要术》所见公元六世纪中国北方社会食事生活[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3 霍速;清末东北灾患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桑京京;渭河下游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煜q;东汉末军阀与豪族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义正;清代盛京地区自然灾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濮玉慧;霜天与人文[D];云南大学;2011年

8 陶明明;华北农村向东三省移民问题(1897-1931)[D];郑州大学;2011年

9 疏义梅;明清庐州府志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于化成;清代沂沭河中上游水环境变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振亚;;两汉时期黄河中下游果树秋花冬实原因的探讨[J];河南农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2 卜凤贤;周秦两汉时期农业灾害致灾原因初探[J];农业考古;2002年01期

3 任重;两汉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经济在全国国民经济中地位问题探讨[J];农业考古;1999年01期

4 黎晔,曲振海;试论两汉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思想[J];农业考古;1997年03期

5 李修松;两汉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J];农业考古;1999年01期

6 王郁风;;“丝绸之路”与我国茶叶早期对外贸易[J];茶叶;1988年03期

7 侯雨乐;赵景波;;两汉时期榆林地区干旱灾害初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11期

8 官德祥;两汉时期蝗灾述论[J];中国农史;2001年03期

9 范毓周;关于中国古代的高粱栽培问题[J];中国农史;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付笑萍;;班固与班姓[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卜风贤;樊志民;;两汉宫廷斗争中用毒现象透析[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封海清;;儒学式微与西晋灭亡——道德失落的政治危害[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李勉 晋文;两汉时期合肥兴衰的原因[N];合肥日报;2013年

2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杨振红;两汉时期的农器演进及其地位[N];光明日报;2002年

3 李小树;两汉时期史学的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范爱萍;“牛郎织女”与汉代婚姻[N];中国艺术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汤文学;亚布力“狼洞”发现战国两汉时期遗址[N];哈尔滨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涛;元前《史记》诠释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卫东;有关两汉时期皖南开发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2 侯瑞;两汉时期的军法[D];吉林大学;2007年

3 陈玉霞;两汉时期冀州的官吏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4 吕文静;论两汉时期的尊老养老传统[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飞;两汉时期疫病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王耀;两汉时期民族政策研究[D];延安大学;2012年

7 陈淑燕;两汉民间慈善事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慧强;两汉教化与社会犯罪预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志坚;试论两汉农业生态变迁与生态意识[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家钊;两汉救荒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981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81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3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