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九世纪上半期理学在知识界的状况

发布时间:2018-06-05 13:53

  本文选题:十九世纪上半期 + 理学 ; 参考:《清史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本文在大力发掘理学书籍出版、销售等资料的基础上,选取适当历史时段,对不同时期理学书籍的出版状况做数据统计,并从学者的意见与观感、国家政策的调整与实施以及理学书籍的刊刻与撰述等三个层面,考察理学在十九世纪上半期知识界的状况。认为:嘉庆朝前期理学处于衰微至极的尴尬境地,这种状态引起少数有识之士的忧虑和关注,因而出现各种倡导理学的意见;嘉庆十八年发生的天理教事件,不但导致清廷在文化政策方面作出重大调整,也使得民间那些倡导理学的意见成为官方政策和行为;在朝野的共同努力下,理学在嘉庆朝后期尤其是道光朝逐渐恢复生机,并在理学书籍的刊刻与撰述层面有明确体现。道咸以降理学的兴起,正是这一趋势持续发展的结果。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publication and sale of science books, this paper chooses the appropriate historical period to make statistics on the publication of science book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from the opinions and perceptions of scholars, The adjust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publication and writing of Neo-Confucianism books are three levels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t is believed that Neo-Confucianism in the early period of Jiaqing Dynasty was in an awkward state of decline, which aroused the worries and concerns of a few people of insight, resulting in a variety of ideas of advocating Neo-Confucianism, and the natural education incident that occurred in Jiaqing in 18 years. It not only led the Qing government to make a major adjustment in cultural policy, but also made the views of the people advocating Neo-Confucianism become official policies and behaviors.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opposition, Neo-Confucianism gradually recovered its vitality in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Jiaqing Dynasty, especially the Daoguang Dynasty. And there is a clear manifestation in the publishing and writing of Neo-Confucianism books. The rise of Taoism and the rise of Neo-Confucianism is the result of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this trend.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第三期专项经费的资助
【分类号】:K249;B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爱平;《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J];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波;论颜元对书院制度的改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2 徐道彬;;论凌廷堪与西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章永俊;;清中后期京师学人的交游[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葛剑雄;;中国家谱的总汇 家谱研究的津梁——《中国家谱总目》评介[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5 徐道彬;;驳章学诚“戴震不解史学”论[J];安徽史学;2012年02期

6 方立军;;试论嘉道年间西北边疆史地学者的防务思想[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刘道胜,朱昌荣;明代徽州方志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汪乾;;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源起与成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章昕;;《宋元戏曲史》、《中国戏剧史长编》及《中国戏曲通史》著者治学方法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10 薛寒冬;;林黛玉形象中的喜剧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2 黄海涛;孙建民;;明清时期新民本主义经济伦理探析[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4 王杰;;第十五章 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思潮[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5 张践;;实学精神是黄宗羲启蒙思想的成因[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朱康有;;《明儒学案》中的“实学”意考[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朱晓鹏;;论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民主启蒙性质[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汤家厚;;徐霞客科学成就“受西方影响”的考辨[A];徐霞客研究(第17辑)[C];2008年

9 高驰;;中医古籍伪书考辨[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三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曹德良;;试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以《文史通义》自刻本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李金华;毕沅及其幕府的史学成就[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8 贾云娣;董其昌书画禅实践与理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李晓方;县志编纂与地方社会:明清《瑞金县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超;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文芝;万历朝的市民运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左珂;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吕宗敏;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陈丽;孟超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曾寒冰;龚景瀚诗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延霞;论孟子的礼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兰波;中国传统相学及其近代化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鲁婷;《礼记》对“礼”的人文诠释[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泽;;《洛学编》的编纂原因及内容特色[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2 王杰;;反省与启蒙:经世实学思潮与社会批判思潮——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群体为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3 赖达观;;屈大均与佛山文化[J];佛山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4 侯步云;;宋初“三先生”之孙复学术思想考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李少玉;;孝道与贾道的双重变奏——明清徽商与孝文化[J];孝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常建华;;从《遵尧录》看罗从彦的政治思想[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乌兰察夫,段文明;理学在元代的传播与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1年02期

8 伍贤达;;明代科举制度对理学之影响浅探[J];文史博览;2006年04期

9 高峰;宋学研究的比较视角—《北宋新学与理学》评介[J];华夏文化;2003年02期

10 林国标;儒家意识形态与清初政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东海;;南宋江西陆子学派的形成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毕诚;;明清之际实学教育思潮对理学教育的改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张金岭;;济王之死与晚宋政局[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刘桂林;;许衡教育思想探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沙似雪;;略论宋濂的理学思想和文学主张[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6 若亚;;《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出版[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7 杨青;;杨时倡道东南的历史功绩与当今价值[A];纪念杨时诞辰950周年专集[C];2003年

8 黄保万;;郑光策与清代福州经世致用之学[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9 曾学榕;;杨时世系源流考[A];纪念杨时诞辰950周年专集[C];2003年

10 邱文彬;;真德秀的官德规范[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佐良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清初三孺与理学重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田斌峰;游酢墓得到专家认定[N];巢湖日报;2006年

3 中南民族大学 余和祥;明清实学的学术转型及其意义[N];光明日报;2007年

4 刘湘凌 湖南省永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一朵永不凋谢的莲花[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5 余增福;尚余墨迹香千里 先贤过化入人深[N];闽东日报;2005年

6 伍晓蔓;沉潜七年的精心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汪学群;清前期的学术思想论争[N];光明日报;2000年

8 李细珠;传统学术资源与嘉道经世思潮勃兴[N];光明日报;2006年

9 魏宗禹;傅山的学行与儒学[N];太原日报;2007年

10 杜贵晨;“燕许大手笔” 官高诗亦高[N];中国文化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吕变庭;北宋科技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2 侯步云;北宋《春秋》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吴铮强;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D];浙江大学;2006年

4 赖玉芹;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成积春;走向盛世的政治思维[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林存阳;清初三礼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威;陈傅良思想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郭晖;薛tD教育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宋宜林;孙奇逢研究:历史地位、理学思想、学术史建树[D];山西大学;2005年

4 弋杨;宋代江西书院及其发展的社会环境[D];四川大学;2005年

5 郄军红;刁包思想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燕;张伯行的理学传播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黄礼;清中期赣南地方小士绅[D];南昌大学;2008年

8 马晓静;陈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廖峰;陈白沙的历史世界[D];贵州大学;2007年

10 孙建平;元代理学官学化初探[D];湖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82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982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d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