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灶户宗族生计变革与祖先故事演变——以石狮铺锦黄氏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15 04:02

  本文选题:灶户 + 宗族 ; 参考:《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06期


【摘要】:明代灶户宗族祖先故事演变与灶户生计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地方势力格局变动密切相关。以石狮灶户宗族铺锦黄氏为例,该族明初时以晒盐为主要生计,在地方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而正统年间盐政制度变革之后,获得食盐销售权利的铺锦黄氏灶户支派逐渐兴起,并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首次编修族谱时,以有功于地方庙宇的廿八公为始祖,以便提高威望,重建地域秩序。然而,明中期的盐课折米迫使灶户将精力投入到粮食种植,铺锦黄氏灶户更为重视与当地农业有关的重要水利设施——龟湖塘,并因此时兴起的中镇黄氏对其龟湖塘管理权造成威胁,而修改始祖之说,认定曾有功于龟湖塘修建的"黄里正"为其始祖,以此证明铺锦黄享有陂首之位的"正统性"。明清鼎革之后,经营闽台贸易成为铺锦黄和中镇黄最为重要的生计,龟湖塘的经济地位开始下降,且中镇黄在当地势力衰落,铺锦黄陂首之位得到巩固,因而黄里正为始祖之说也被否定。
[Abstract]:The evolution of the ancestral story of Zaohu clan in Ming Dynas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Zaohu's livelihood and the change of local power pattern. Taking the family of Shishi Zaohu as an example, the clan took sun salt as its main livelihood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nd was in a weak position in the local society. In the orthodox years, after the reform of the salt policy system, the tribe of Pujin Huang Zaohu, who obtained the right to sell table salt, gradually rose, and when the family tree was compil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21st year of Jiajing, the first family tree was compiled with 28 kongongmen who contributed to the local temples in order to raise their prestige. To re-establish regional order. However, in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salt lessons forced cookers to devote their energy to grain cultivation, and Pujin Huang's cooker paid more attention to Guihutang, an important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y related to local agriculture. Because of the threat to the management right of the tortoise lake pond in Zhongzhen, the author revised the theory of "Huang Li Zheng", who had contribu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rtoise lake pond, so as to prove that Pu Jin Huang enjoyed the "orthodoxy" of the position of "the head of the Pei River" in order to prove that Pu Jin Huang enjoyed the "orthodoxy" of the position of "the head of the Pei". After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management of Fujian and Taiwan trade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livelihood of Pujin Huang and Zhongzhen Huang. The economic status of Guihutang began to decline, and the local power of Zhongzhen Huang declined, and the first place of Pujin Huangpi was consolidated. Therefore, Huang Li is the ancestor of the theory is also denied.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ZS02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ZS083)
【分类号】:C912.8;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J];历史研究;2003年01期

2 陈春声,陈树良;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村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J];历史研究;2003年05期

3 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J];历史研究;2006年01期

4 刘永华;;道教传统、士大夫文化与地方社会:宋明以来闽西四保邹公崇拜研究[J];历史研究;2007年03期

5 杜树海;;钦州西部的地方历史与都峒之民祖先记忆的创制[J];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6 黄国信;温春来;;新安程氏统宗谱重构祖先谱系现象考[J];史学月刊;2006年07期

7 陈支平;清代泉州黄氏郊商与乡族特征[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02期

8 刘志伟;祖先谱系的重构及其意义——珠江三角洲一个宗族的个案分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谈家胜;;近二十年徽州家谱文献研究的学术审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张爱萍;;合肥地名历史文化内涵探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章毅;;宋明时代徽州的程灵洗崇拜[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4 乔新华;;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5 唐智佳;;南阳盆地“洪洞移民”现象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6 赵世瑜;;明清史与宋元史:史学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反思——兼评《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明变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杜靖;;走向田野里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对现有社会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的人类学反思[J];创新;2010年01期

8 王子今;四川竹枝词客家文化史料研究[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张燕清;福建文化生态与历史文化传承[J];东南学术;2003年05期

10 魏文静;;明清时期江南泰伯信仰的儒家化——以苏、常二府为中心的考察[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乔生;;海峡两岸一家亲 血脉同宗源流长——从族谱研究看泉台血缘关系[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2 魏德毓;;交融与共生:闽西香花和尚与道教关系初探[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黄挺;;世族与豪强大族之辨:明清之际潮州的宗族与社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4 张密珍;;历史的演绎与延伸:乡村民俗事象中的仪式与象征[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徐晓望;;论晚唐五代莆仙区域文化发展浪潮[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杨国桢;;籍贯分群还是海域分群——虚构的明末泉州三邑帮海商[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7 杨彦杰;;闽南移民与闽台区域文化[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8 杨齐福;;移民与清代台湾科举制度[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9 李祖基;;论迁台移民与福建原籍原乡原族之关系[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10 黄新宪;;论闽台家族文化的历史传承[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3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胥文玲;明清闽北家族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覃琮;“标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D];上海大学;2011年

6 李伟峰;香火接续:传统社会的招赘婚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靳阳春;宋元汀州经济社会发展与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9 赵红卫;明清安丘曹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饶伟新;生态、族群与阶级[D];厦门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伟;从“棚民”到“归德”[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吉芳;漳州北溪蒋氏宗族的人类学个案观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聂建顺;人文关怀:民间信仰之本[D];中原工学院;2011年

4 张开邦;明清时期的祠堂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白小强;乡村社会秩序生成和社会关系调节的重要资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方世勇;文化权力合法性建构的情境与过程[D];吉林大学;2011年

7 邢泷语;历史时期北部湾海洋经济发展探析[D];暨南大学;2011年

8 肖维光;清代地方宗族的文化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良;明清徽州谱牒编纂的宗旨、原则和方法[D];安徽大学;2011年

10 彭燕霞;祖先传说与历史记忆的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力行;徽州宗族研究概述[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2 李明;明清徽州区域风俗双重特性成因初探[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3 高胜恩;楚刃;;关于明初洪洞大槐树迁民的几个问题[J];晋阳学刊;1993年04期

4 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5 唐力行;朴元q囍睹髑寤罩葑谧迨费芯俊穂J];历史研究;2005年02期

6 粟冠昌;;广西士官民族成份初探[J];中国民族;1963年Z1期

7 邓金凤;;试析壮族的“汉裔情结”——以岑毓英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8 谈琪;论壮族历史上的“弃蛮趋夏”现象[J];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03期

9 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J];清史研究;1999年02期

10 刘志伟;地域空间中的国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J];清史研究;199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文源;明朝与安南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永哲;明代广东盐业生产和盐课折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01期

2 陈诗启;;明代的灶户和盐的生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7年01期

3 简锐;清代中期中国盐业的资本主义萌芽[J];盐业史研究;1992年01期

4 李珂;明代开中制度下商灶购销关系脱节问题三探——从官盐流通的壅滞到灶盐的私煎私贩[J];历史档案;2004年03期

5 曾玲;明代前期的福建盐业经济[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04期

6 李三谋;明代万历以前制盐业的非官业性[J];江汉论坛;1986年03期

7 蒋兆成;明代两浙商盐的生产与流通[J];盐业史研究;1989年03期

8 李珂;明代开中制下商灶购销关系脱节问题再探——盐商报中不前与灶户的盐课折征[J];历史档案;1992年04期

9 宋汉理;《新安大族志》与中国士绅阶层的发展(800—1600年)[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02期

10 雷冬文;嘉庆年间天地会在广东复兴的社会根源[J];历史档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远廉;谢肇华;;明代灶户的分化[A];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C];1983年

2 张巩德;张晓萍;;晋国智氏宗族的灭亡[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3 白寿彝;王毓铨;魏斐德;山根幸夫;田中正俊;鹤见尚弘;;祝辞[A];明史研究第1辑[C];1991年

4 赵沛;;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观点论秦的速亡[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刘淼;;明代盐业荡地考察[A];明史研究第1辑[C];1991年

6 王毓铨;;户役田述略[A];明史研究第1辑[C];1991年

7 许志仁;;明代金门后浦的氏族—许氏与陈氏[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8 卞利;;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9 秦海滢;;明清时期山东宗族与祠堂发展[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10 刘道胜;;明代祁门康氏文书研究[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兰俏梅 谢彪;乡里家塾林立,平民罕有不读书识字者[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吴顺辉;徽州宗族评说[N];黄山日报;2005年

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吴雪梅;清代两湖土家族乡村社会变迁的历史考察[N];光明日报;2009年

4 杨国安;“14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地区环境、经济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6年

5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新忠;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6 记者 曾雅 通讯员 刘希;南沙黄阁又现3处古墓群[N];南方日报;2006年

7 庄华峰 宋 标;宋代的社会救济事业 [N];光明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盛锋;浦江“江南第一家”[N];光明日报;2004年

9 何 兵;无讼是求 教化为先[N];人民法院报;2005年

10 阿风;徽学的兴起与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有英;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盛会莲;唐五代社会救助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林兴龙;关于汉代社会救济的若干问题[D];厦门大学;2008年

4 王爱清;秦汉乡里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田成方;东周时期楚国宗族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7 甄尽忠;先秦时期社会救助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8 纪丽真;明清山东盐业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吴海燕;魏晋南北朝乡村社会及其变迁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仁美;明清以来赣北地区宗族的社会变迁[D];厦门大学;2002年

2 卞国凤;范仲淹宗族福利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秦Pr嘉;明代两淮灶户社会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加路;司马光社会思想探析[D];青岛大学;2009年

5 张立高;试论明清宗族禁佛[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峰;清代乡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7 王滨;“三苏”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8 赵明路;周代峎赙制度[D];四川大学;2007年

9 岳精柱;清代巴山移民土著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庄岩岩;两汉士人民间慈善救助现象探析[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20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20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a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