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贡体制的另一面:朝鲜与琉球使臣在北京的交往
本文选题:万历时期 + 朝琉关系 ; 参考:《学术月刊》2014年12期
【摘要】:朝贡体制是传统中国处理对外关系事务的一般行为模式,同时对中国周边地区之间的交往也产生着重要影响。万历年间(1573-1620),朝鲜和琉球面对当时东亚社会复杂局势,为缓解各自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藉由双方到北京的入明朝贡使臣交换国书、互赠礼物,积极恢复通交。在此过程中,明代朝贡体制为双方"交邻"关系的重建提供了通道。
[Abstract]:Tributary system is the traditional behavior mode of dealing with foreign affairs in China, and it also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China. North Korea and Ryukyu faced the complicated social situation in East Asia at that time.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ir practical difficulties, they exchanged credentials and gifts by paying tribute to Beijing to resume communication. In this process, the tributary system in Ming Dynasty provided a channel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历史系;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浙江大学七七学长基金资助项目成果
【分类号】:K248.3;D8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郑容和;;从周边视角来看朝贡关系——朝鲜王朝对朝贡体系的认识和利用[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2 黄纯艳;;“藩服自有格式”:外交文书所见宋朝与周边诸国的双向认识[J];学术月刊;2008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纲;;隋唐以来中朝朝贡制度的演变[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2 朱凤岚;中日东海争端及其解决的前景[J];当代亚太;2005年07期
3 王卓宇;;构建“中国学派”的观念困境:基于比较视野的分析[J];当代亚太;2012年02期
4 李谋;;析印度文化与古代东南亚[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03期
5 张振江;;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成就、视角与问题——以三家高校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为基础[J];东南亚研究;2006年04期
6 张振江;;中国与东南亚:历史汇编和现实观照——《中国与东南亚》(六卷本)介评[J];东南亚研究;2011年03期
7 范锐;;东南亚国家与朝贡体系[J];东南亚之窗;2008年03期
8 温惠爱;琉球诗散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简军波;;中华朝贡体系:观念结构与功能[J];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01期
10 韩献栋;;东亚国际体系转型:历史演化与结构变迁[J];当代亚太;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少东;日美冲绳问题起源研究(1942-1952)[D];南开大学;2010年
3 牟邵义;明代东北亚地区陆路信息传播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刘喜涛;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渝梅;东亚地区合作与中国的软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丁春梅;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全义;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程文明;日本“大国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蒋俊;帝国边陲:桂西土司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张峰;国际体系与中国对外关系: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飞;琉球独立运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亓玉花;历史地理文献中琉球名称之考述[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陈震;夏子阳使琉球及其对中琉友好关系的贡献[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解莹;晚清运用国际法维护宗藩体制的理念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红吕;论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国人日本观变化[D];辽宁大学;2011年
6 张文文;康熙朝清鲜封贡关系探析[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波;《同文汇考》史料分类述要[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宋先超;《备边司誉录》史料价值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燕飞;费正清与中国传统外交体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贺(王争);“琉球事件”中的中国社会关于宗藩体制的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2 刘为;清代朝鲜使团贸易制度述略——中朝朝贡贸易研究之一[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美琴;;对清代朝贡体制地位的再认识[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01期
2 连建丽;;从文化中心主义看朝贡体制——对费正清朝贡体制研究的评价[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3期
3 何伟亚;从朝贡体制到殖民研究[J];读书;1998年08期
4 孙清玲;;论“闽人三十六姓”在中国海外移民史上的特殊性——东亚朝贡体制下的海外移民个案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5 罗建新;;读《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学记[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李伏明;;明清闭关自守政策:理论与实际[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7 王来特;;清初中日交涉模式的形成和贸易主动权的消失[J];日本研究;2013年03期
8 黄福铭;;从鸦片战争前后中西关系看朝贡体制到条约体制的转变[J];黑龙江史志;2010年21期
9 白永瑞;陈光兴;孙歌;;关于东亚论述的可能性[J];书城;2004年12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石元蒙;明清朝贡体制的两种实践(1840年前)[D];暨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悦;明前中期明蒙朝贡体制下交流物品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206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206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