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经济食用菌在自然与社会间的周转及其意义
本文选题:明代 + 菌类 ; 参考:《史学月刊》2015年11期
【摘要】:明代皇家从浙江等处,通过岁办、坐办、采买等途径获取菌类物产,用于膳食、宴席、祭享和赏赐。在此过程中,皇帝的意志得以体现。皇家的需求在由官吏传达、落实的过程中,在为民生带来负担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的菌类贸易。随着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菌类的生产、贸易以及人工培育技术相应地受到了文本记录者较多的关注。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一带,畲人等山民群体在职业化的菌类生产和技艺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类活动依赖林木资源,在开发山林副业的同时也影响着生态环境,使自身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流动性。历史研究中,给予菌类或林副物产以去边缘化的地位,对皇家和民间活动在空间视角上予以整合,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多元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Abstract]:In the Ming Dynasty, the royal family from Zhejiang and other places, through years old, sit, purchase and other ways to obtain fungus products, used for meals, feasts, sacrifices and rewards. In the process, the emperor's will was embodied. The demand of the royal government was conveyed by officials and carried out, which brought the burden to people's livelihood and promoted the folk fungus trade to a certain ex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since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 the production, trade and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fungi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southeast area, she people and other mountain peopl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of fungi and the inheritance of skills. This kind of activity depends on the forest resources, and it also affect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le developing the mountain forest sideline, so that it presents certain regional mobility. In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giving fungi or forest by-products a status of marginalization, integrating the royal and folk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its pluralistic social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分类号】:S646;TS971;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寿仙;;明代时估制度初探——以朝廷的物料买办为中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高寿仙;;财竭商罄:晚明北京的“公私困惫”问题——以《宛署杂记》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曾雄生;;唐宋时期的ul田与ul田民族的历史走向[J];古今农业;2005年04期
4 关剑平;明代饮食大全——《竹屿山房杂部》简介[J];东南文化;1989年03期
5 冯帆;李倩;;明清时期闽东、浙南地区的畲族经济[J];江汉论坛;2011年12期
6 陈柯云;从《李氏山林置产簿》看明清徽州山林经营[J];江淮论坛;1992年01期
7 赵中男;;明代物料征收的名目及其差别[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李震;明代宦官与农产品上贡[J];农业考古;2000年01期
9 朱子彦;论明孝宗与“弘治中兴”[J];求是学刊;1989年06期
10 高寿仙;;市场交易的徭役化:明代北京的“铺户买办”与“召商买办”[J];史学月刊;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婵;明清时期闽赣地区山林产品流通与贸易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宗良;解新颜;;“姑奶奶”、“关圣帝君”与“金龙四大王”——再论《醒世姻缘传》康熙年间成书说之不能成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4期
2 王惠荣;;从晚清汉学区域之发展看汉宋调和[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3 冯尔康;;略述清代宗族与族人丧礼[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4 刘道胜;;众存产业与明清徽州宗族社会[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5 包玉梅;张丽梅;;苍山马龙峰中药资源调查与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3期
6 张菊平,王澄澈,张兴志,杜爱玲,蒋燕,王少先;日光温室黄瓜行间温光条件观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0年02期
7 阮瑞国,罗仰奋,丁李春,陈华;松杉木屑栽培香菇“宁香8号”的选育[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8 王谦;张俊刚;王士奎;刘会欣;刘玉霞;李志;卢婕;;黄伞深层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9 陈文强;邓百万;丁锐;吴三桥;王建安;王智;;猴头不同菌株酯酶同工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10 陈文强;邓百万;王建安;彭建德;彭浩;江海;;香乳菇菌丝营养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富春;;灸法的古今文献整理研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李军;赵百孝;;艾绒的制作工艺研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3 赵邦宏;刘志青;李明;;河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许霖庆;;香港特区年宵花市及市场分析[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永卫;;十都之中最少年——古都番禺在汉代的历史定位[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怡;高岚;;野生菌开发利用的效益分析及发展策略——基于四川省平武县的案例分析[A];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王寅;曹东;吕昌虎;盖沂超;;前列泰栓的制备工艺及部分药效学实验研究[A];《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傣医傣药专辑(二)[C];2008年
8 林金树;;“经营地主”应为“土地雇工经营主”说[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9 张兆裕;;《甲乙记政录》与晚明圣旨之私家辑录[A];明史研究论丛(第八辑)——明代诏令文书研究专辑[C];2010年
10 王熹;;明代庶民服饰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铂;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史论[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刘剑锋;中医望色诊病的历史与发展[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赖瑛;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5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6 郑君;基于文献的中药毒性认识变化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周扬;面向中药药性多维表征体系的中药本体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2 于清伟;大杯蕈优良菌株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叶辉;《明史·职官志一》笺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卢伟;棉秆培养料优化及金针菇品质与产量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6 董伟;杏鲍菇菌株比较和主要栽培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京良;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液体发酵及代谢产物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水珍;优良花脸香蘑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10 谢福泉;鸡腿菇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祖祥;张莱特;姜元珍;;明代采木之役及其弊端[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李葆嘉;;方以智撰刊《通雅》年代考述[J];辞书研究;1991年04期
3 赵毅;铺户、商役与明代城市经济[J];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04期
4 简思敏;刘锡涛;;福建明清时期农作物的地理分布[J];福建地理;2005年04期
5 徐晓望;;论明代厦门湾周边港市的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6 徐晓望;;论晚明泉州区域市场与发展的瓶颈[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7 徐晓望;;论明清福州城市发展及其重商习俗[J];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姜舜源;明清朝廷四川采木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04期
9 沈文嘉;清代清水江流域林业经济与社会发展论要[J];古今农业;2005年02期
10 万红;试论清水江木材集市的历史变迁[J];古今农业;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许敏;;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召商买办”初探[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2 许敏;;关于明代铺户的几个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C];1983年
3 高寿仙;;明代北京三种物价资料的整理与分析[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金麾;清代森林变迁史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梁明武;明清时期木材商品经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孙长城;明清时期歙县江村商人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2 张少庚;清代长江流域竹木商业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李志坚;明代皇木采办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雪芬;近代武汉竹木市场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李世财;论明成化时期的宫廷采买[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白杨;明代江西森林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彭恩;清代湖北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D];西南大学;2007年
8 杨红平;清代浙江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D];西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永平;;从土贡看唐代的宫廷饮食(上)[A];饮食文化研究(2004年第3期)[C];2004年
,本文编号:2027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27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