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高僧《四书》诠释文献考察
本文选题:晚明 + 佛教 ; 参考:《人文杂志》2014年06期
【摘要】:晚明儒佛会通是中华文化整合的又一次高峰,而在这个宏大的文化思潮中,高僧群体解释儒家典籍《四书》文本尤为引人注目。《四书》经由朱熹章句集注之后,升格为儒家新兴经典,通过精英讲学、科举选拔、民间教学等方式普及甚广。但由于朱熹严格批判佛老的思想,也使得佛教遭遇了理论上的挑战。时至晚明,学风败坏,儒佛两家均受到重大影响。佛教在重建良好宗风的过程中也主动融摄儒家思想,在《四书》文本上有多样化的诠解,为传统儒家四书学打开了一个新的面向,体现了佛解《四书》的共同特点。本文对晚明佛教解释《四书》的文献进行全面考察,通过诠释体例分类及宗趣分析,初步介绍这一学界尚未全面且充分关注的领域。
[Abstract]: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ssociation was another peak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n this grand cultural trend of thought, the group of senior monks who interpreted the texts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four Books" was particularly striking. After the collection of the "four Books" through the Zhu Xi chapter and sentence, Upgraded to a new Confucian classics, through elite lectures, imperial examination selection, folk teaching and other ways widely spread. However, due to Zhu Xi's strict criticism of Buddhist thought, Buddhism also encountered a theoretical challenge. Up to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style of study deteriorated, both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were greatly affected. In the process of rebuilding a good patriarchal style, Buddhism took the initiative to melt the Confucian thought and have a diversified interpretation on the text of "four Books", which opened a new face for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four Books" and embodied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ddhist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ur Book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ur Books of Buddhism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introduces this field which has not been fully and fully concerned by the scholars by mean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tyle of interpret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Zong's interest.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K2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宁;从“只刚念了《四书》”说起[J];教师之友;2004年10期
2 任振镐;《诗经》见引于《四书》所产生的文化意蕴[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肖永明;朱熹《四书》学的治学特点[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朱汉民;实践-体验:朱熹的《四书》诠释方法[J];中国哲学史;2004年04期
5 刘泽亮;从《五经》到《四书》:儒学典据嬗变及其意义——兼论朱子对禅佛思想挑战的回应[J];东南学术;2002年06期
6 许俏;广州四书五经搬上小学课堂 摇头晃脑读《四书》 之乎者也背《论语》[J];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12期
7 谢志超;;美国超验主义与中国《四书》的碰撞[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8 热依汗·卡德尔;;《福乐智慧》与《四书》的可比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李新德;;耶稣会士对《四书》的翻译与阐释[J];孔子研究;2011年01期
10 龚杰;张载的“四书学”[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肖永明;;朱熹《四书》学的治学特点[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肖永明;;朱熹《四书》学的治学特点[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师为公;;《四书》与训诂[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张品端;;朱子理学对法国启蒙思潮的影响[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5 郭齐勇;;朱熹与王夫之的性情论之比较[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6 林海权;;杨时生平思想[A];纪念杨时诞辰950周年专集[C];2003年
7 高桥智;;日本庆长时期汉籍活字本出版的意义——以《四书》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8 解光宇;;论徽州文化的儒学物质(兼论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周孚政;;孔子和儒[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精民;德国人翻译的清代《四书》[N];中国商报;2003年
2 汤志鸿;身强全靠爬6楼[N];保健时报;2003年
3 段薇;年终答谢会一箭“多雕”[N];中国质量报;2003年
4 刘秀梅 刘莉 本报记者 杨宁舒;儿童读“经”利大弊大?[N];黑龙江日报;2004年
5 吴小如;为《严群文集》序[N];人民政协报;2001年
6 林夕;学术研究和古籍数据库[N];光明日报;2005年
7 蒙辉;传统教化可行吗?[N];黑龙江日报;2005年
8 马少华;“跑题”是一个什么标准?[N];南方周末;2003年
9 张炜;课堂:文学的盛宴[N];文艺报;2004年
10 陈福民;网络与立言[N];学习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章启辉;王夫之的《四书》研究及其早期启蒙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谢志超;爱默生、梭罗对《四书》的接受[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春健;元代四书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申瑞华;《四书》修身思想对促进《黄帝内经》养生实践的意义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胡春丽;毛奇龄与清初《四书》学[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爱姣;孙奇逢《四书》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丁之涵;明清《四书》专题类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妮娜丝;“人”的发现及其意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刘效礼;袁俊翁与《四书疑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贺红霞;王心敬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华冕;试论朱熹的书院教学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WW;明代前期四f鳾x考娭[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8 郭亮夫;科举选才与吏治及其现代启示[D];湘潭大学;2003年
9 赵立涛;《四书》德治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陈美容;朱熹《大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36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036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