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

发布时间:2018-07-17 02:46
【摘要】: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这样的看法:荀子是站在儒家立场上对先秦诸子百家进行批评吸收而成为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但是,荀子集大成形成的途径和环节仍需进一步探讨。本论文拟从比较荀子与诸子思想的复杂关系入手,探讨荀子对战国各种学术思潮的回应,力求揭示荀子对百家思想的吸收与发展,从而再现荀子综合百家思想形成的具体过程。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的文明发展时期。诸子蜂出,,百家争鸣,构成战国学术的繁荣之貌。与天下一统的时代趋势相呼应,战国晚期思想学术开始兼融会通,各家各派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由“学术为天下裂”向学术综合的方向发展,荀子思想是这一趋势的产物。论文讨论了战国学术兴盛的时代背景和原因,认为夏商西周春秋以来的文化积累,春秋晚期私学兴起所带来的文化普及,诸侯兼并争霸引发对人才的重视,经济发展积累的雄厚财力和带来的便捷交通,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等多种因素共同营造了百家争鸣的战国学术盛世。 基于对战国百家学术思想的分析,荀子认为,孔子儒学思想标志着治理天下的正确方向。荀子在仁义、礼治、正名、为学、天人关系、品德修养等方面全面继承和丰富了孔子思想。荀子站在孔子儒家思想立场上,批判和吸收了其它各家学说。从荀子思想的形成与内涵看:在正名问题上,荀子通过对孔子、墨子正名思想的吸收和对邓析、惠施等辩家的批评,提出了依实而制名的制名原则和以礼为则、以仁为用的思辨方法,归纳了辨析奸言的“破惑三法”,强调名实相符是构成社会共识、实现天下一统的基础;在天人关系上,荀子从孔子“天人有分”思想出发,吸收了墨子的“非命”思想和老子、庄子的天道自然观念,批评了老子、庄子的无为思想,提出天人有分,人明分而自强;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从墨子人性为恶、告子性无善无不善等对人性的理解出发,批评了孟子人性源于天命、人性本善思想,提出性恶论,同时主张人通过学习可以“化性起伪”,成为圣贤。通过对陈仲、史

本文编号:2128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128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5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