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吴兴良才沈既济的科举选官法改革主张
[Abstract]:The academic circles' evaluation of Wu Xingliang and Shen Zaiji in Tang Dynasty was mainly focused on his achievements in literature. The main reason was that Shen Zaiji's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writings had not been completely handed down. Later generations were unable to understand his historical thoughts and political ideas in detai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hen Zuji's life stories, this paper mainly investigates several articles on the selection of official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of the Tang Dynasty, which have been kept in the "General Code" and "all Tang language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Shen Zaiji's opinion on the reform of the law of selecting official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Shen Zuoji's theory of selecting official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exposes the "four Tai" maladies, which is central to the point, and coincides with the gist of his novel, "the Pillow in the Pillow", expounds the reform proposition, and begins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hree branches". The power of the state to use the following six of the benefits of officials, unique views. Shen Zaiji's idea of reform received the attention of the people of the time and should be a valuable material for the later gener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law of selecting official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of the Tang Dynasty.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10ZS86)
【分类号】:K242;D691.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稔穰,姜良存;蒲松龄对两种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整合[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伏涤修;寓神学的自为于文学的自觉——蒲松龄《聊斋志异》神道观评判[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3 常金莲;世情与狐鬼——从《金瓶梅》到《聊斋志异》[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4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5 史少博;《聊斋志异》借“鬼怪”之妙[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6 王慧;《聊斋志异》叙事时间[J];蒲松龄研究;2004年04期
7 闫月英;《聊斋志异·嫦娥》对嫦娥形象的重写[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8 刘富伟;;女性造型:理想寄托与诗意拯救——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与《聊斋》情爱小说比较研究之二[J];蒲松龄研究;2006年02期
9 周振雯;王恒展;;《淞滨琐话》中末世文人的感伤情绪[J];蒲松龄研究;2006年02期
10 杨玉军;;从《申屠澄》和《苗生》的对比谈蒲松龄对精怪形象的成功塑造[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林宪亮;;论《三国演义》之“白帝城托孤”[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屈直敏;;从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看唐代的知识、道德与政治秩序[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6 白茹冰;;唐代长安城牡丹的引种与传播[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朱艳艳;慈波;;岑毓英奏折所反映的越南社会景象[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8 宋坤;;新出唐冀州留后官李方简墓志考释[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9 彭琼英;;唐代都市娱乐文化与都市文体的发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胡晓明;;西晋后期嗣君之争考论[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良玉;;唐代科举与历史教育[J];史学史研究;2006年04期
2 傅璇琮;《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序[J];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03期
3 刘琴丽;;试论唐代落第举子的出路选择[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黄荣煌;;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僧人[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2期
5 都兴智;有关辽代科举的几个问题[J];北方文物;1991年02期
6 段曹钢;;唐代的典籍生成与流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孙丽丽;;论唐代选人守选制度[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06期
8 赵大莹;;2005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01期
9 杨向奎;;唐代守选起始时间考[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10 刘太祥;;论唐代荐举制度[J];许昌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魏明孔;;唐代科场作弊及防范诸对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徐桂秋;钩沉考索 探骊得珠[N];光明日报;2008年
2 张希清;“恩由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N];文汇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社洪;唐代士子教育资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岩;论唐代科举制的匡时济俗功能[D];山西大学;2004年
2 焦恩科;唐代进士家庭生活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3 齐斌;唐代科举视域下的京兆杜氏家族[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燕波;唐代科举出身者年寿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坤;唐代科举与名门望族[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纪昌和;《唐摭言》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侯振兵;唐代处士与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向奎;唐代守选起始时间考[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9 于新磊;唐代进士入仕方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吴庆忠;科举制下唐代士人经济生活负担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29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129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