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士人的隐逸观
[Abstract]:Shi and Yin have always been the dilemma choice of Chinese ancient scholars. Traditionally, it has always been thought that the Confucian school advocated the official position, and the Taoist school advocated the retreat of achievem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ang Dynasty's political openness, literary prosperity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The attitude of scholars towa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fficial and implicit has changed, and the hermit view is not only based on Taoism, but also on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In most of the so-called hermits, especially among the poets of the Tang Dynasty, their choice of official and hidden is only a superficial phenomenon, the essence of which is that they pursu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life with a kind of mentality.
【作者单位】: 河南警察学院;
【分类号】:K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红霞;;论唐代隐逸的特质及其文学表现[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2 白艳玲;理想的维护与失落——析儒家的隐处思想[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杨柳;仕与隐——唐代文人难解的心结[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马雪影;秦尚伟;;《论语》中孔子“归隐”思想的矛盾[J];理论月刊;2008年12期
2 胡足凤;梁亚茹;;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主题及作者思想观念的另一种解读[J];山花;2009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海桃;唐代女性理想人格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史新雨;论中国古代的“片言折狱”[D];吉首大学;2012年
2 张颖婷;初唐文人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3 应银华;唐代天台山诗歌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 乔永新;王维、韦应物仕隐心态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严云受;孔子的入世精神与中国文人的忧患心态[J];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2 李红霞;唐代士人的社会心态与隐逸的嬗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松浦友久,李宁琪;论白居易诗中“适”的意义——以诗语史的独立性为基础[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4 任爽;;唐代隐士流变略论[J];学习与探索;199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学忠;唐代士人进取意识的强化与公关意识的自觉[J];江淮论坛;2002年01期
2 贾艳红;唐代士人冷淡“国婚”原因浅析[J];齐鲁学刊;2000年06期
3 王海霞;;道举制度与唐代士人[J];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03期
4 王栋梁;纪倩倩;;论唐代士僧交游的政治动因[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5 赵仁龙;;唐代士人的江西生态意象[J];鄱阳湖学刊;2010年05期
6 张志宏;;浅论洪遵的仕与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3期
7 章志平;宋代士人的参政议政风气[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8期
8 许会娟;;论唐朝官府对隐士的征聘[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李红霞;;士人的文化心态与朝隐思想的流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7期
10 李剑锋;论唐代人接受陶渊明的原因和条件[J];文史哲;1999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吴旺宗;东汉士人的隐逸情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谭慧存;秦汉士人隐逸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姜修宪;唐代士人的流迁与江淮文化的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2 鲁冰;宋代隐逸审美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夏潇婷;张士诚政权和东南士人[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95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195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