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经学复兴与李光地倡导的科举改革

发布时间:2018-08-27 14:03
【摘要】:明末清初,经学复兴。在此过程中,学者认识到科举制度存在很大弊端,使得经学空疏、学术凋敝。由此引发了李光地所倡导的科举改革。其改革的内容包括:提高五经在科举中的地位、考试中增加经世之学的内容,改变八股文的文风及写作方法。此次改革不仅获得了康熙皇帝的支持,而且也得到了广大学人和士子的响应。在这次改革中,尊崇经学的意味十分浓重,重视经学、提高五经的地位成为改革的核心思想。此次科举改革的意义影响深远,不仅推动了经学的发展,也为后来乾嘉学派崛起准备了条件。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Confucian classics revived. In this process, scholars realized tha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had great drawbacks, which made the study of classics empty and academic depression. This led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reform advocated by Li Guangdi. The contents of its reform include: to improve the status of the five Classic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o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the study of the world in the examination, to change the style of writing and the writing method of the eight-part essay. The reform was supported not only by Emperor Kangxi, but also by scholars and scholars. In this reform, the meaning of respecting the study of the classics is very heavy,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classics and improving the status of the five meridians become the core ideas of the reform.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reform not on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classics, but also prepared the conditions for the rise of Qianjia School.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B249;D691.3;K2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静;略论北宋的科举改革[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2 赵维平;北宋科举改革与守旧述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杨银权;清代三次废除八股文的科举制改革及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1期

4 王兴亚;关于明代科举制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州学刊;1990年04期

5 朱兴和;略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朝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赵子富;明代学校、科举制度与学术文化的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7 郭素红;;明初经学与《大全》的敕修[J];求索;2007年10期

8 宗韵;明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特点及利弊[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9 陈安金;;论北宋中后期制度转型与温州士子的机遇[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许树安;;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及其它[J];文献;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晁中辰;陈风路;;明代的武举制度[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2 田澍;;明代八股文略论[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3 王绍玺;;浅谈汉代经学框定的传统思维定势——思维问题学习笔记之一[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5 朱树森;;试论明清晋江儒商传统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互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周孚政;;对明朝科举制的重新认识[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7 吴晗;;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及其生活[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8 王善军;;宋代世家大族的起家和主要类型[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9 商传;;元末明初的学风[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10 郗鹏;;清代八旗官学教学活动及管理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向敬之;图文中审视明代科举[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2 书评人 向敬之;重新认识明代科举利弊[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3 朱清焯;明清科举趣闻[N];中国档案报;2000年

4 ;科举钩沉[N];信息时报;2000年

5 郭汉文;延庆县发现李鸿章科举文章[N];中国档案报;2004年

6 梁建国;北宋开封与科举[N];团结报;2010年

7 薛一泉;泰顺古代私学初探[N];温州日报;2006年

8 史馆文;中国近代教育和官吏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N];中国档案报;2004年

9 朱亚非;明代科举文献的研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山东莒县二中 崔维友;科举孕育盛唐气象[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金星;《清代xC卷集成》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徐俊祥;建安学术史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3 邱进春;明代江西进士考证[D];浙江大学;2006年

4 周春健;元代四书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林存阳;清初三礼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7 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刘洋;秦汉豪强地主犯罪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赖玉芹;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晶;汉代肉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楠;陈继儒——晚明士风的一项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华艳;从谣谚看宋代社会的近世化倾向[D];暨南大学;2004年

4 逯万军;略论东汉前期的经学[D];郑州大学;2002年

5 肖茜;清代文字狱案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周慧;明代的科举与社会流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苏利嫦;论北魏中期的改革[D];苏州大学;2005年

8 王蕾;两汉复仇风俗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范正娥;两汉太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杨华文;明朝回避制度述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07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207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9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