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鲁国家臣叛乱根源探析——兼论鲁晋家臣之差异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the rebellion of family ministers and the situation of "accompanying ministers to hold the life of the country" was the result of the great power of the imperial official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ut this was not a common phenomenon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the most typical and destructive phenomenon in the country of Lu was also the most destructive. The historical root of Lu's rebellion is the clansman's power and the system of division and seal, and the system of fiefdom,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Dr. Lu's government is also a realistic factor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addition,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Qilu provided external conditions for the rebellion of the rulers of Lu.
【作者单位】: 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D691;K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马卫东;;春秋“国”、“家”关系刍议[J];史学集刊;2008年04期
2 谢乃和;;试论春秋时期的家臣职官系统及其职司[J];史学集刊;2008年04期
3 周苏平;春秋时期晋国的县制[J];史学月刊;1986年02期
4 谢乃和;;春秋时期晋国家臣制考述[J];史学月刊;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卫东;;春秋时期家臣制度的延续及其变革[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买靳;;试论《仪礼》中的家臣[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11期
3 柳君君;;向心力的转变——以《侯马盟书》和《祖逖传》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4 王星光,岳宗伟;简论先秦盟誓档案与诚信约束机制[J];档案管理;2002年06期
5 周国信;;中国的辰砂及其发展史[J];敦煌研究;2010年02期
6 林华东;论良渚文化玉琮[J];东南文化;1991年06期
7 范毓周;上海博物馆藏楚简《诗论》第2简的释读问题[J];东南文化;2002年07期
8 吴文文;;试从主观原因角度探讨假借字的产生[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Z1期
9 吴文文;;试从主观原因角度探讨假借字的产生[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年03期
10 徐在国;东周兵器铭文中几个词语的训释[J];古汉语研究;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林杰;;赵太后玺新释新证——赵史笔记之一[A];赵国历史文化论丛[C];1987年
2 王纪潮;;中国古代巫、毒关系之演变——战国秦汉简帛材料中有关毒的人类学观察[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孙赫;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引进[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吕蒙;汉魏六朝碑刻古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伟峰;香火接续:传统社会的招赘婚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杨秀侃;吴越玉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沁芳;晋国六卿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9 张静;郭店楚简文字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10 时兵;古汉语双宾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志强;晋系玉石文献词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海燕;《诅楚文》补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章丽琼;战国时期列国置相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占青;春秋晋卿魏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博;河北地区所见先秦时期有铭兵器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成伟;先秦秦汉时期汉字形体演变及其应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秦黎;选官制度变革视野下的商周至秦汉宗族变迁[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8 杨宋锋;楚简《上博七·武王践阼》字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吴柱;《春秋左传》考证[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沙宗元;古汉字字形讹变现象初探[D];安徽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卫东;;春秋时期家臣制度的延续及其变革[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牛继清;家臣与春秋社会[J];固原师专学报;1994年04期
3 马卫东;;春秋时代五等爵制的存留及其破坏[J];史学集刊;2006年04期
4 谢乃和;;试论春秋时期的家臣职官系统及其职司[J];史学集刊;2008年04期
5 吕文郁;春秋时代晋国的县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6 周苏平;春秋时期晋国的县制[J];史学月刊;1986年02期
7 谢乃和;陶兴华;;春秋家臣屡叛与“陪臣执国命”成因析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吕文郁;;春秋时代采邑制度的变革[J];学术月刊;1993年09期
9 邵维国;周代家臣制述论[J];中国史研究;1999年03期
10 杨小召;;春秋中后期晋国卿大夫家臣身份的双重性[J];中国史研究;2009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小召;论西周春秋时期家臣的双重性[D];四川大学;2006年
2 何新;春秋时期鲁国家臣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洪;春秋时期的婚姻状况[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2 李修松;试论春秋时期淮河流域之交通[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3 周书灿;春秋时期“县”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态[J];江海学刊;2003年03期
4 陈筱芳;从《左传》看春秋时期的神正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张卫中;春秋时期的祭祀与政治传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徐杰令;春秋聘问考[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7 骈慧娟;论春秋时期的火灾救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张艳萍;试论春秋尚武之风[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谭黎明;《左传》中所记春秋时期道德观念初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高兵;春秋“流亡婚姻”考述[J];齐鲁学刊;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R壣僖,
本文编号:2247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247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