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刑部尚书的出身阶层与入仕途径
[Abstract]:The Tang Dynasty criminal ministry Shang Shu comes from many social strata. Influenced by the remaining style of the gentry politics, most of them still came from the local county surname, of which more than half came from the taxi family since the Wei, 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but few came from the clan and the local small surnames, and those who came from a humble background were even more isolated. However, the clan politics has gradually declined, even if there is an old pedigree of the department of punishment, they rarely pass through the shadow of the official, an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way for them to enter the office, especially Jinshi.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although the Tang Dynasty set up a law school to train law professionals, an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pecially set up Ming law section to select outstanding legal talents, none of them came from Ming law department. The reason is that the position of law is low, the prospect of Ming law students' career is not good, the social atmosphere attaches importance to classics and despises law, and the children of aristocrat from the higher social class actually banish the Ming Jing, Jin Shi and other subjects and disdain the Ming law.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C770045)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91;K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学敏;;唐代士族的“国婚”问题——以山东荥阳郑氏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于俊利;;从礼官知贡举看初盛唐时期取士导向的变化[J];作家;2011年12期
3 俞钢;;唐代制举的形成及其特点[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尹富;抵制·渴慕·操纵——论唐代士族对科举的多重态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5 李雪华;;唐代文官铨选制度刍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6 宫云维;有关宋人笔记中唐五代科举史料的几个问题[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01期
7 李浩;;唐代杜氏在长安的居所[J];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03期
8 张玉兴;;从统计数据看唐代县尉的来源与迁转途径——兼论县尉的兼任与差出及对县政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9 平川;唐代的状元并不受重视[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曹端波;;唐代社会阶层结构变革:由贵贱到贫富[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声波;;唐代河西九曲羁縻府州及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2 高慧斌;;试析魏晋南朝家学兴盛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杜永毅;;唐代诗人贺知章故里考——故里在萧山史家桥村[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吴晗;;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及其生活[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5 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6 晁中辰;陈风路;;明代的武举制度[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7 朱树森;;试论明清晋江儒商传统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互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善军;;宋代世家大族的起家和主要类型[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9 商传;;元末明初的学风[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10 张一平;;唐代官学教育向私相授学的分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科举钩沉[N];信息时报;2000年
2 向敬之;图文中审视明代科举[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3 朱清焯;明清科举趣闻[N];中国档案报;2000年
4 郭汉文;延庆县发现李鸿章科举文章[N];中国档案报;2004年
5 梁建国;北宋开封与科举[N];团结报;2010年
6 书评人 向敬之;重新认识明代科举利弊[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山东莒县二中 崔维友;科举孕育盛唐气象[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 朱亚非;明代科举文献的研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9年
9 俞光;古代温州开发 士族功不可没[N];温州日报;2010年
10 游彪;宋朝的“平民”状元[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仕辉;唐代士族家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罗小红;唐代家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蒋金星;《清代xC卷集成》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邱进春;明代江西进士考证[D];浙江大学;2006年
5 张勃;唐代节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王建峰;唐代刑部尚书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周春健;元代四书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青淼;唐代盐业地理[D];北京大学;2008年
9 陈艳玲;唐代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以佛教为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相飞;南朝选官制度与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兴;唐代县主要僚佐考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2 白茹冰;论唐代牡丹的引种、推广与兴盛[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马志立;唐代勋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曲洋;唐代山东士族家庭文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谋娜;唐代士兵生活相关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侯涛;唐代外交使节略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林莉;唐代山水意识的历史变迁[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伟;唐代连坐制度初探[D];山西大学;2006年
9 赵娟宁;唐代妇女与道教[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洁;唐代城市消费经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47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247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