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闽台沿海鱼类种群结构的变迁
[Abstract]: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body length and body weight are a good index to reflect the structure of fish population. In this paper, the biological signs of marine fishes in Fujian and Taiwan coastal areas were studied for a long time. It was found that in the traditional times, the dominant body length groups of most fishes, whether in the upper, middle or lower layers, were longer than those in the post-1950s standard. But there are still a small number of fish, or because their own resources are less, do not belong to the main economic fish, less caught by humans and other reasons, their body size has not changed significantly.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分类号】:K248;S931.1-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林龙山;郑元甲;程家骅;刘勇;凌建忠;;东海区底拖网渔业主要经济鱼类渔业生物学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2006年02期
2 王家樵;张雅芝;黄良敏;李军;谢仰杰;;福建沿岸海域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张其永,李福振,杜金瑞;厦门杏林湾鲻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J];水产学报;1981年02期
4 丘书院;闽南粤东近海金色小沙丁鱼的生物学及其渔业[J];台湾海峡;1983年01期
5 卢振彬;陈骁;;福建沿海几种鲱、溊科鱼类生长与死亡参数及其变化[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刘昌芝;;我国现存最早的水产动物志——《闽中海错疏》[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云榕;熊春华;侯刚;卢伙胜;;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鳞片性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2 朱元鼎,许成玉;中国渶形目鱼类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J];动物学报;1965年03期
3 张有为;溭亚目侧线管结构及其分类上的应用[J];动物学报;1973年01期
4 成庆泰,王存信,田明诚,李春生,王玉纲,王奇;中国东方渶属鱼类分类研究[J];动物学报;1975年04期
5 朱元鼎,伍汉霖,金鑫波;中国胡椒鲷属一新种[J];动物学报;1977年03期
6 邓思明 ,熊国强 ,詹鸿禧;中国鲳科鱼类侧线管系统的比较研究[J];动物学报;1981年03期
7 张有为,肖真义,许鼎盛;中华须鳗叶状幼体变态观察[J];动物学报;1982年02期
8 张孝威,陈真然,阮洪超,何桂芬,沙学绅;赤鼻z溊、中颌z溊卵子、仔稚鱼的发育[J];动物学报;1982年02期
9 苏锦祥,周云昕;革渶科鳞片构造的扫描电镜观察和比较研究[J];动物学报;1988年02期
10 孙宝龄;中国淃科鱼类一新种——清澜叉牙淃[J];动物学报;199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叶勇;;水产养殖污染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由希华;潘光;石敬华;李恒庆;;浮游植物种间竞争研究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3 蔡文贵;林钦;李纯厚;戴明;贾晓平;;基于GIS的考洲洋水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及其与营养盐的相关性分析[A];可持续水产养殖——资源、环境、质量——2003水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3年
4 徐莲;吴稼乐;;真空冷冻干燥金枪鱼吸湿特性的浅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包建强;徐若;路昊;;冻藏黄鳍金枪鱼背部肌肉T.T.T.曲线的研究[A];中国制冷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赵曾春;沈亮夫;;大连湾及大窑湾水域浮游硅藻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云榕;北部湾主要鱼类摄食生态及食物关系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2 纪炜炜;东海中北部主要游泳动物食物网结构和营养关系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3 黄良敏;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现状与鱼类多样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宋娜;西北太平洋两种海洋鱼类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及分子标记在褐牙鲆增殖放流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刘永伟;混浊海水声吸收与声散射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李晓;罗源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差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桂梅;关键物理过程对黄、渤海浮游生物影响的现象分析与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8 杜虹;粤东柘林湾水化学指标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D];暨南大学;2003年
9 蒙子宁;中国近海小黄鱼、带鱼和小带鱼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八种石首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D];厦门大学;2003年
10 王海英;大菱鲆主要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香江;重金属铜和镉(Cu和Cd)及乙酰甲胺磷对矛尾复虾虎鱼毒性效应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马国强;棘头梅童鱼和黑鳃梅童鱼的形态学、遗传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昂;中、日白姑鱼的形态学和遗传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梅春;胶州湾中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陈海燕;用分子鉴定方法对岩礁海藻附植动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的探索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樊冀蓉;中国鲷科鱼类分类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辛建美;酶解金枪鱼碎肉制备活性肽及其分离的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1年
8 全峰;红树林潮间带污染对大型底栖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坤;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10 王亮根;汕头港水环境评价及其环境承载力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国平;许柳雄;;印度洋中西部大眼金枪鱼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J];水产科学;2006年07期
2 陈必哲;张澄茂;;厦门近海鳓鱼生殖群体生长与资源状况[J];福建水产;1993年04期
3 卢振彬,戴泉水,颜尤明;福建近海20种鱼类生态学的研究[J];福建水产;1999年02期
4 宋建晓;;积极借鉴台湾经验 发展福建海洋渔业[J];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5 程家骅,林龙山;东海区鲐鱼生物学特征及其渔业现状的分析研究[J];海洋渔业;2004年02期
6 孙典荣,邱永松;北部湾长尾大眼鲷生长和死亡参数估计[J];海洋湖沼通报;2004年03期
7 林龙山;郑元甲;程家骅;刘勇;凌建忠;;东海区底拖网渔业主要经济鱼类渔业生物学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2006年02期
8 叶振江,梁振林,邢智良,高志军;印度洋东部黄鳍金枪鱼的渔业生物学[J];海洋水产研究;2001年03期
9 李显森,陈聚法,周立凯,金显仕;东南太平洋智利竹{t鱼渔业生物学的初步调查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2年02期
10 王雪辉,邱永松,杜飞雁;南海北部金线鱼生长、死亡和最适开捕体长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忠民;;闽台渔业经贸交流成果丰硕[J];福建水产;2010年02期
2 李国来,林旭东;关于加强闽台渔业合作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渔业信息;1995年09期
3 叶剑平;闽台渔业经贸技术交流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建水产;1995年04期
4 吴成业,黄颖;在WTO环境下的闽台渔业合作与交流之构想[J];福建水产;2002年03期
5 方水美;;福建沿海8种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比较研究[J];南方水产;2006年02期
6 陈新军;刘金立;;利用形态学方法分析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种群结构[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7 熊小飞;夏军红;苏天凤;龚世园;;海南、深圳和北海斑节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J];水利渔业;2008年03期
8 宋建晓;;积极借鉴台湾经验 发展福建海洋渔业[J];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9 陈昌福;简勇;刘孝富;;“四季爽水产专用液养剂”对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上)[J];渔业致富指南;2006年09期
10 许春晓;;福建沿海地区主要海洋灾害类型及其防灾建议[J];福建水产;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修月;宋昭彬;岳碧松;;岩原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的研究[A];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宋君;余春瑾;张修月;岳碧松;宋昭彬;;采用选择性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苏天凤;江世贵;夏军红;龚金波;;中国近海二长棘犁齿鲷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A];第五届广东、湖南、江西、湖北四省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卢振彬;陈骁;杜建国;;福建沿岸海域主要涐、溊科鱼类生长与死亡及其开发水平[A];中国海洋湖沼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朱元鼎教授诞辰110周年庆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方少华;;福建沿海蟹类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A];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卢振彬;杜建国;;台湾海峡南部条尾绯鲤生态学参数的变化特征[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7 章守宇;赵静;王凯;;嵊泗海域不同栖息地资源养护能力的初步研究[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卢振彬;陈骁;杜建国;;台湾海峡中北部刺鲳种群生态学参数及其资源变动研究[A];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许加武;朱嘉濠;;中华绒螯蟹及其相近种类的DNA多态性:种系发生、种群结构和系统分类[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易倩;陈新军;贾涛;刘必林;李刚;;基于形态特征的东南太平洋茎柔鱼种群结构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闽源;闽台水产良种繁育场项目获通过[N];中国渔业报;2010年
2 谢汉杰邋朱少文;让闽台渔业合作成果更丰硕[N];中国渔业报;2008年
3 记者 郑玉容;闽台渔业合作呈“三化”[N];福建科技报;2006年
4 记者袁园;《闽台沿海常见水产品名称对照手册》编写完成[N];中国食品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林娟;台湾专家学者为闽台渔业合作建言献策[N];福建日报;2011年
6 吴洪;66家省级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揭晓[N];福建日报;2007年
7 李敏;新技术扩大福建海水养殖区域[N];国际商报;2006年
8 王小聪邋石伟 熊丽;“蓝色产业”环环相扣 渔民收入稳步增加[N];经济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高建生;海水藻类育苗产业应该享受燃油补助[N];中国企业报;2008年
10 周泉涌;反映渔民呼声 关注渔业发展[N];中国渔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亚南;近海养殖场底泥微生物区系结构和功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4年
2 颜云榕;北部湾主要鱼类摄食生态及食物关系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3 段妍;凡纳滨对虾游泳行为生理生态学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兰芬;福建海水养殖产量与污染关系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2 熊小飞;斑节对虾群体种群结构与家系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3 张阳;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物学特性与耳石形态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4 杜玄;福建沿海巨蛎属牡蛎的主要种类及其分布和近江牡蛎性腺发育的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9年
5 贾涛;东南太平洋茎柔鱼种群结构及其空间异质性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6 许敏;枸杞岛马尾藻海藻床生境特征的初步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7 张代臻;用线粒体分子标记探讨中国大陆绒螯蟹种群遗传结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范海霞;鄱阳湖短颌鲚生化组成及其能量分析[D];南昌大学;2011年
9 高志鹏;鲇鱼山水库翘嘴湆生长特性与种群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10 刘炜明;福建沿海织纹螺形态分类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51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251550.html